产后乳腺炎|乳房发红 发烫 痛不可碰、发热、怕冷、无汗、头痛、后背颈项痛、口渴 喜热饮、脉浮大数

于铜鸡 鸡哥学经方

背景

2022年8月下旬,家人产后约两周,出现怕冷、发热、乳房疼痛等不适。第一次用药时不慎辨证错误,后把脉重新辨证后治愈。

过程

自述:怕冷、28℃左右室温下要盖被子。发烧,体温升至38.5℃。无汗。头痛。后背颈项痛且前几日已有。左侧乳房发红、发烫、痛且前一晚即痛不可碰。偶尔咳嗽。口渴,喜饮热水。

第一次辨证:通乳师说这是乳腺炎(这是西医病名,中医称“乳痈”),但我想起倪海厦老师说夏天吹空调可能出现葛根汤证,而她前些天也一直吹着空调,并且较符合《伤寒论》“太阳病,项背强几几,无汗、恶风者,葛根汤主之”的描述,于是让她吃中成药葛根汤颗粒(当时在月子中心煮药不方便),一次两袋(因中成药通常剂量较轻)。

反应:服葛根汤颗粒后,汗出,但并没有退烧,其他不适也没有改善。

第二次辨证:我认识到情况不对,这才把脉,脉浮、大、数(当时未记录详细,记忆中是寸脉如此);接着又查阅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,寻找相关描述,看了多个章节条文后,我认为竹叶汤较对证(文末附相关条文及原因)。当晚,赶回家在附近药店抓了两副竹叶汤(一两按 5g 换算、以党参代替人参),连夜煮好送到月子中心。大概夜里12点,服一碗竹叶汤。

反应:当夜出汗较多,体温降至约37.5℃,有时37℃上下;头痛明显减轻。第二天早晨,乳房发红处范围缩小、疼痛和发烫都明显减轻;上午体温恢复正常,脉不浮但虚,关脉略弦,时有微汗;全天仍轻微头痛。第三天上午,左侧乳房仍轻微发红,其他不适均已消失;为巩固疗效,再服一碗。至此,共服五碗竹叶汤。此后直到哺乳期结束均未反复。

启示

把脉是非常重要的,《伤寒论》强调脉证同参,尤其在区分外证相似的疾病时更要重视把脉,否则极易误治。本案例除乳房不适外,其余表现都很像葛根汤证,我缺少临床经验、又未把脉的情况下即出现辨证错误。

注意排除干扰的外证,某些表现可能有其他原因,并非主证。本案例“后背颈项痛”在发病前几天已出现,且与坐月子期间休息不好有关,并非葛根汤证的表现。

除非真的很有把握,否则不要轻易大剂量用药。本案例第一次使用葛根汤颗粒两袋,虽不属于大剂量,但也过于自信和鲁莽。

产后体虚,属于“亡血家”,发汗要慎重,既可能导致更加体虚,也可能造成奶水减少。印象里倪海厦老师讲汗、血、奶水等同源,而经过本次乳腺炎后(服用葛根汤、竹叶汤后都有出汗),患者的奶水确实减少许多。

我依据《伤寒杂病论》桂林古本的以下条文决定使用竹叶汤:

“诸脉浮数,法当发热,而反洒淅恶寒,若有痛处,当发其痈。”(注:患者脉浮数、发烧、恶寒、乳房疼痛拒按,应属乳痈。)

“问曰:寸口脉微浮而涩,法当亡血,若汗出,设不汗出者云何?师曰:若身有疮,被刀斧所伤,亡血故也,此名金疮。无脓者,王不留行散主之;有脓者,排脓散主之,排脓汤亦主之。”(注:患者产后,也属“亡血”,所以无汗,而非葛根汤证。)

排脓汤方:甘草二两,桔梗三两,生姜一两,大枣十枚

”师曰:诸痈肿者,欲知有脓无脓,以手掩肿上,热者,为有脓;不热者,为无脓也。”(注:患者乳房发烫,为有脓。)

“产后中风,发热,面赤,头痛,汗出而喘,脉弦数者,竹叶汤主之。”(注:患者处于产后,发烧、头痛、使用葛根汤后已出汗、偶尔咳嗽。但由于第一次使用葛根汤误治,初始脉象未知。)

竹叶汤方:竹叶一把,(柴)葛根三两,桔梗一两,人参一两,甘草一两,生姜五两,大枣十五枚(注:竹叶汤里暗含排脓汤。也由此推测仲师已考虑到产后中风与乳痈的关系但并未明文描述。结合本案例,“汗出”可能不是产后中风必有的外证。)

思考:

如果本案例使用 排脓汤,会有效吗?

桂林古本的 竹叶汤 与 宋本有何区别?如果使用宋本竹叶汤会取效吗?

本案例愈后出现奶水减少、常有微汗的问题,该如何解决?

本文提到的方剂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