右胁下胀痛 按之更甚、身热、口渴、烦躁

叶熙春 《伤寒名医验案精选》

毛某某,男.50岁,昌化人。气滞血瘀,肝络失疏,右胁下胀痛,按之更甚,难以转侧,身热口渴,不时索饮,烦躁不宁。近日来胃纳反而转佳,恐脓已成矣。脉象滑数,舌苔薄黄。拟予化瘀排脓。

赤小豆30克(包),酒炒归尾9克,酒赤芍6克,桃仁4.5克(杵),制川军4.5克,五灵脂9克(包),半枝莲12克,蒲公英15克,银花9克,净乳香4.5克,净没药4.5克,另吞小金丹1粒。

二诊:肝痛已成化脓之候,身热未退,胁部痛势依然,仍难转侧。继宗前法。

赤小豆30克(包),酒炒归尾9克,酒炒赤芍6克,桃仁4.5克(杵),制军4.5克,蒲公英15克,炒蒲黄9克.银花9克,五灵脂12克(包),败酱草15克,半枝莲15克,净乳香4.5克,净没药4.5克,另吞小金丹1粒。

三诊:两进化瘀排脓之剂,便下黑秽甚多,热势顿减,胁部胀疼渐缓,且能转侧安卧。脓去积瘀未净,原法继进。前方去五灵脂,加粉丹皮4.5克续服。(《叶熙春医案》1986:109~110)

按语:本案脉证,一派湿热蕴积之象。湿热蕴积,肝中气血郁滞,郁热成痛。其辨证眼目是“近日来胃纳反而转佳”,遂断为“恐脓已成”,正合仲景所谓“若能食者,脓已成也”之意。夫肝胃关系密切,肝热及胃,胃气不清,则不欲饮食;若肝中热毒已化成脓,胃中浊热随并于肝,胃气无扰,则能食矣。于此之时,当以赤小豆当归散加味,以清肝凉血,化瘀排脓,待便下黑秽之物,则脓血尽去,内痛可消。


注:此医案所用赤小豆并不符合赤豆当归散要求(原方应当用赤小豆芽),对疗效应有影响。

本文提到的方剂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