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床医家最感困惑而又最常遭遇的事情莫过于重症患者一去无消息。下列一例就是投一剂经过五年,才知其后果。
1959年5月22日,有一相当强壮的张姓患者,以感冒来诊,据其所云:于1959年某月,一征兵服我一剂即愈。于是,投药后翻阅同年旧记录,始知当时所谓重病者,是肋间神经痛而已。
当时患者四十五岁,以贩薪柴为业,一日突然发热恶寒,同时右下胁挛急疼痛以至不可转侧,痛时自汗淋漓,脉紧而弦,发病前已不大便四日。我以脉象合其痛点,依据下述《金匮要略》的条文,投以大黄附子汤一剂,一去消息杳然。事隔五年的今日,由其自己同意,始知当时服药后,泻下、恶寒去而疼痛若失。
【按】大黄附子汤出自《金匮要略》腹满寒疝门,但依照原文:“胁下偏痛发热,其脉紧弦,此寒也,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汤”,“趺阳脉微弦,法当腹满,不满者,必便难,两脚疼痛,此虚寒从下上也,以温药下之。”对本患者所以投大黄附子汤,据旧记录的记载,也是依照《金匮要略》的条文。不过,大黄附子汤是温热性泻下剂,所以在投药之际能把握“此寒也”的诊断,则不论病名为:肋间神经痛、肾结石、胆结石、慢性虫垂炎(阑尾炎的日文写法)、坐骨神经痛,皆有应用的机会。惟原文之“此寒也”,及“必便难”两者,是为大黄附子汤的眼目,具有此眼目则可“以温药下之”。原文所谓便难者,引而伸之,其范围可扩至便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