低热半年不退 37.4~38℃ 午后稍高|心悸、头昏、疲乏、食后上腹饱胀、右胁下隐痛、劳累后发热加重

黄泰生 《金匮名医验案精选》

邹某,女,24岁,农民,1984年8月18日诊。低热半年余,持续在37.4~38℃,午后稍高。伴心悸、头昏、疲乏,食后上腹饱胀,右胁下隐痛,劳累后发热加重。曾作胃镜、超声波检查米见器质性病变。肝功能及抗“O”、血沉均属正常。曾服中西药少效。

询问起病之初乃因经期发热下水田而起。前医先后用独活寄生汤祛风胜湿,桂枝汤调和营卫,藿朴夏苓之品淡渗清利,补中益气法甘温除热,均未显效。日渐消瘦,疲惫乏力,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细数。

此乃脾胃先虚,复感风湿热之邪为患,浊邪内蕴中焦,少阳机枢不利,清浊升降受阻致发病缠绵不已。应先扶脾复正,兼散风驱湿,理气解郁为治,薯蓣丸化裁。

处方:淮山药、黄芪、熟地各15克,云茯苓、防风、白芍、神曲、泽泻各12克,扁豆、苡仁各10克,柴胡、当归、陈皮各8克,桂枝、川芎各4克,太子参20克。

5剂后热退,诸症减,续服5剂精神好转,再进5剂以固疗效。

现参加田间劳动,体力如常。(新中医1986;<10>:21)

按语:本病为内外合邪。脾胃之气先虚,复感外邪为病,单用驱风胜湿,调和营卫或淡渗分利,甘温除热均不切病情。治应标本兼顾。正合薯蓣丸之法。

本文提到的方剂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