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某,女,25岁,福鼎县前岐人,1984年3月1日诊。产后五天,全身广泛出血。住某医院治疗,经用抗生素、止血剂、输血等措施,兼服中药而罔效。乃求诊于余。
询其病史,家属告知因临产时恐其体虚,曾进服西洋参15克,翌日又进食鸡酒半碗,继而身热,延医治疗诊为“外感发热”,投以退热剂(药名不详),遂作自汗出,继则吐、衄血。
证见:面色苍白,吐血、鼻衄,全身皮肤见块状紫癜,眼眶,指甲均呈紫色,精神萎靡,气短声低,唇口干燥而不喜饮,心烦不安,纳呆,小腹胀满,按之刺痛,大便数日不行,小便短少,恶露稀少,舌红少苔,脉微涩。
查血常规:血红蛋白2克%,红细胞216万/立方毫米,白细胞3,800/立方毫米,中性56%,淋巴38%,嗜酸性6%,血小板4万/立方毫米。
证系瘀血内阻,误用补塞,瘀阻化热,前医用退热之品,汗出伤阴,热炽化火,追血妄行而成吐、衄。其证危笃!当投下瘀血汤以釜底抽薪。
处方:蛰虫6克,桃仁10克,大黄15克。三味共研末,加白蜜25克,煎分四次服。
药后大便二次,吐、衄减轻,恶露未通,此时孰进孰退颇难抉择。悟“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”,知方对证,惟大黄用量过于蛰虫、桃仁,故守方行药量增减,处方:蛰虫、大黄各10克,桃仁15克,白蜜30克,煎分四次服。
药后恶露渐通,排出紫色血块甚多,吐衄、身热等症消失,继以调养心脾月余而康,复查血常规示正常。(新中医1986;<6):47)
按语:本例证在瘀阻化热,复误进补品而致。辨证的关键:(一)下腹胀满,按之刺痛,乃干血著脐下;(二)产后误补,恶露留滞,瘀阻化热,迫血妄行;(三)眼眶、指甲色紫,脉涩。虽然外观呈现虚象,然必急攻峄血方得正安,不可从虚论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