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渴 多饮、小便量多 清长、一昼夜喝四热水瓶开水、腰酸膝冷、舌质淡红 苔薄黄 少津、脉沉细

李坤 《金匮名医验案精选》

陈某,女,36岁,1994年12月20日初诊。患者因口渴多饮,小溲量多,持续半月,在本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一周,各项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,诊为“精神性烦渴”,服谷维素、维生素B等少效,建议到本院中医治疗。

患者来诊时口渴多饮,小溲量多清长,一昼夜要喝四热水瓶开水,小溲两痰盂多,腰酸膝冷,胃纳欠佳,舌质淡红,苔薄黄少津,脉沉细。

四诊合参诊断为“消渴”,由肾阳不足,下寒上燥所致。肾阳虚,府气虚冷,既不能温化水液使津上承,致上焦燥热,其人苦渴;又不能制约水液,致小溲多清长。治当温下润上,方用栝蒌瞿麦丸改汤剂治疗。

方药:栝蒌根30g,瞿麦15g,淮山药20g,制附子10g(另包先煎半小时),茯苓20g。

5剂后,口渴大减,饮水量、小溲量减半,胃纳亦可。此肾阳渐振,气化功能趋向正常之象。

继服5剂,口渴、多尿基本消失,饮食正常。

原方剂量略减,继进5剂,患者无口渴多饮多尿,无腰膝酸冷,消渴治愈。随访一年未发。(四川中医1996;(11>:39)

按语:喻嘉言云:“消渴一病,始于胃而极于肺肾。”确深得《内经》之旨,“始于胃”,原于胃中燥热,即“二阳结谓之消”之谓,胃燥热不解,上蒸干肺,下灼及肾,尤以消渴病之后期肺脾肾阴伤,阴损及阳可致阴无以生、阳无以化之象,此消渴必然发展趋势。本案患者小便清以量多,肾阳已伤,故用栝蒌瞿麦丸滋上温下,颇为对证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