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某,男,37岁,农民,1984年7月10日就诊。患者有大便反复下血病史四年,每次均服消炎止痛、止血西药而得以缓解。此次大便下血已3日,再用上药不效,而求诊于余。
证见面色萎黄,眼睑淡红,头晕乏力,劳累后心悸,夜寐多梦,微口苦,大便秘,有时如羊粪,排便时肛门阵发性灼痛或刀割样疼痛,数分钟即减轻,排便后剧烈疼痛持续数小时,十分痛苦,严重时咳嗽、喷嚏都可引起疼痛,大便时出血鲜红,量不多,轻时染红便纸,或附着于粪便表面,重时滴血,舌质稍红、苔薄黄,脉稍数。
血常规:血红蛋白9.5克%,血红细胞310万/立方毫米,白细胞11,000/立方毫米,中性76%;淋巴24%。肛门视诊:见肛门前面有一约0.2厘米×0.9厘米纵形裂口。
病属便血(肛裂出血),由阴血亏虚,肠道热壅所致。治宜补血止血,兼清热通便之法。
用胶艾汤加味:阿胶(烊化)、白芍、麦冬各15克,艾叶炭、甘草各6克,熟地20克,川芎3克,当归身12克,生地炭30克,玄参25克,大黄、黄连各10克,日一剂,水煎服。每晚用沸开水熏洗、红霉毒软膏挤入肛门。
7月12日二诊:大便转溏,大便时不出血;肛门疼痛减轻。仍予前方去大黄、黄连,加黄芪25克。
7月15日三诊:诸证渐平,口不苦,肛门不痛,肛门视诊:裂口愈合。(新中医1990;(9):44)
按语:虽非妇人下血,毕竟为气血两虚之出血,同样可用胶艾汤治之。因其口苦、便秘、舌稍红、脉偏数,有热象表现,故随证加入玄参、大黄、黄连、麦冬以清热养阴,使冲任固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