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遂半夏汤方“十八反”之疑

贾春华 《金匮名医验案精选》

甘遂半夏汤,首载于《金匮要略·痰饮咳嗽》篇,由甘遂、半夏、芍药、甘草、白蜜组成,仲景以之疗留饮欲去之证。因方中甘遂与甘草同用,与后世“十八反”之说相违,故历代医家对此多释之为:“甘草与甘遂相反,而同用之者,盖欲其一战,而留饮尽去,因相激而相成”(尤在泾语)。五版教材亦云;“但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者,取其相反相成,俾激发留饮得以尽去”。

然考仲景原文,求仲景本意,此说与仲景制方之旨实难吻合,或者可以说仲景于组方之始绝无此义。

何以言此,众所周知,仲景之书成于汉末,而甘遂反甘草之说,据有史可稽者最早见于梁·陶弘景《本草经集注》,书中有:“甘遂:瓜蒂为使,恶远志,反甘草。”

亦有人认为此药物相反之说或可能更早见于雷公《药对》,而雷公亦不过为刘宋时人。被称为我国第--部中药学典籍的《神农本草经》中,亦无甘遂反甘草及甘草反甘遂之载录。

又从仲景原方中甘遂与甘草的比例看,此说亦属欠妥,甘遂大者三枚,而甘草用如指大一枚。

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甘遂与甘草相配,确有毒性反应,而与两者的比例极其密切,随着二者比例的增大,毒性减弱乃至消失,以三枚大者之甘遂与如指之甘草相配欲取其毒性,以达相反相成是不可能的。

基于上述原因,我以为仲景此处用甘草之目的是取甘草之缓,恐泻利太过;护胃气,防甘遂峻猛伤正。这种作用在仲景方中是不胜枚举的。而那种以“相反相成”之说来解释甘遂与甘草的配伍意义,是属强加于仲景者。(黑龙江中医药1987;(1):33)

本文提到的方剂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