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妇人谢某某者,于1961 年1月13 日起急性阑尾炎,经我投以桂枝加芍药大黄汤、桃仁承气汤、半夏泻心汤等方随证转换,5日一切症状消除尽净。乃由其夫请我往诊治疗其弟之肾结石。
在医治此妇人之过程中,每日由我往诊,而由其夫来取药,因而相识。1月13日即阑尾炎已痊愈之第四日,也即转换半夏泻心汤之第一日,其夫谢某方于中午取药归去,忽于下午1点左右匆惶再来,初时我颇为吃惊:以为阑尾炎再有恶化。及询之,始知是为其内弟--即谢某某之四弟--患肾石症病状危急来请我往诊。
初诊同年1月13日。患者江某某,三十五岁。体格虽非魁梧,但相当强健,货运行之运搬工。初十日发病以来经某某医院诊断为肾石症,然注射服药症状反而转剧。举家惊惶,深夜从其本家之山子顶运至市内其二兄之处。又复连续注射十余针,疼苦有增无减,乃于13日由谢某来请。其症状如下:
患者以手足匍匐于床上,大声呻吟不已。此时患者除主诉右胁下(即内腹斜筋横贯至背后下腹壁之间)疼痛如刀割之外,更加全身恶寒战栗。脉现紧弦。右腹侧有鼓肠音。
据云发病十余日前则屡屡尿血(淡赤如血水状)、大便少而硬,经注射治疗后,乃变症如是。以上症状正与《金匮要略》之“胁下偏痛,发热,其脉紧弦,此寒也,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汤(寒疝)”符合,遂投以大黄附子汤(当时份量:大黄2.5,附子1.5,细辛3.0),至于是否肾石,则非学中医者所能武断。
一剂后疼痛若遗,而恶寒尽除。是夜再服一剂,明日已与无病时无异。据云延至日始泻大便。第二日全无病苦,唯尿尚赤,乃转用五苓散料加味。乃第三日复现轻微疝痛,患部稍紧张,牵引痛遂转用芍甘黄辛附汤。自第三日以后虽有疝痛,但颇轻微皆自来取药。1月18日即第六日转用桂枝加芍药大黄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