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妇人宿有癥病,经断未及三月,而得漏下不止,胎动在脐上者,此为癥痼害。妊娠六月动者,前三月经水利时,胎也;下血者,断后①三月衃②也。所以血不止者,其癥不去故也,当下其癥,桂枝茯苓丸主之。”
①“断后”:涪古本与宋本作“后断”。②“衃”:原作“衄”,据宋本、白云阁本订正。“衃”音 pēi,意为瘀血,《说文》“衃,凝血也。”
名家注解

徐忠可曰:「妇人行经时遇冷,则余血留而为症。症者,谓有形可征。然症病女人恒有之,或不在子宫则仍行经而受孕,经断即是孕矣。未及三月,将三月也。既孕而仍见血,谓之漏下。今未及三月而漏下不止,则养胎之血伤,故胎动。假使动在脐下,则真欲落矣。今在脐上,是每月凑集之新血,因症气相妨而为漏下,实非胎病,故曰症痼害。宿疾难愈,曰痼。无端而累之,曰害。至六月胎动,此宜动之时矣,但较前三月经水利时胎动下血则已断血三月不行,乃复血不止是前之漏下新血去而症反坚牢不去,故须下之为安。药用桂枝茯苓丸者,桂枝、芍药一阳一阴,茯苓、丹皮一气一血,调其寒温,扶其正气,桃仁以之破恶血,消症癖,而不嫌伤胎血者,所谓有病则病当之也。每服甚少而频更巧,要知症不碍胎,其结原微,故以渐磨之。」

《楼氏纲目》:「凡胎动多在当脐,今动在脐上,故知是症也。」

黄竹斋按:妊娠六月,婴儿形体生成略具,故胎动在六月也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