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伤寒六七日,发热,微恶寒,肢节烦疼,微呕,心下支结,外证未去者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”
柯韵伯曰:「伤寒六七日,正寒热当退之时,尚见发热、恶寒诸表证,更兼心下支结诸里证,表里不解,法当双解之。然恶寒微,则发热亦微可知,支节烦痛,则一身骨节不痛可知。微呕心下亦微结,故谓之支结。表证虽不去而己轻,里证虽已见而未甚,此太阳、少阳并病之轻者,故取桂枝之半,以解太阳未尽之邪,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。凡口不渴,身有微热者,当去人参,此以六七日来邪虽不解而正气已虚,故用人参以和之也。外证虽在而病机已见于里,故方以柴胡冠桂枝之前,为双解两阳之轻剂。」
《明理论》:「烦疼即热疼。」
《素问》六元正纪大论:「厥阴所至为支痛。」王注:「支,拄妨也。」
程郊倩曰:「结,即结胸之结。支者,撑也,若有物撑搁在胸胁间,即下条之微结也。」
《活人书》:「外证未解,心下妨闷者,非痞也,谓之支结,柴胡桂枝汤主之。」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