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伤寒,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利。凡厥,利者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。食以素饼①,不发热者,知胃气尚在,必愈;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。后日脉之,其热续在者,期之旦日夜半愈。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与厥相应,故期之旦日夜半愈。后三日脉之,而脉数,其热不罢者,此为热气有余,必发痈脓也。”
①“素饼”:涪古本作“黍饼”,宋本、湘古本、会通本作“索饼”,白云阁本作“素饼”。
名家注解

尤在泾曰:「伤寒始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而又下利者,邪气从阳之阴,而盛于阴也。阴盛则当不能食,而反能食者,恐为除中。中者,胃中之阳气也。除者,去而尽之也。言胃气为邪气所迫,尽情发露,不留余蕴也。不发热,不字当作若,谓试以索饼食之,若果胃气无余,必不能蒸郁成热。今反热者,知胃气尚在,非除中之谓矣。而又恐暴热暂来而复去,仍是胃阳发露之凶征也。后三日脉之,而其热仍在,则其能食者,乃为胃阳复振无疑,故期至旦日夜半,其病当愈。所以然者,本发热六日,厥反九日,热少厥多,其病当进。玆复发热三日,并前六日,亦为九日,适与厥日相应,故知其旦日夜半,其病当愈。旦日,犹明日也。然厥与热者,阴阳胜负之机,不可偏也,偏于厥则阴胜而碍阳矣,偏于热则阳胜而碍阴矣。后三日脉之,而脉反加数,热复不止,则阳气偏胜,必致伤及营血,而发为痈脓也。」

钱天来曰:「大凡厥冷下利者,因寒邪伤胃,脾不能散精以达于四肢,四肢不能禀气于胃而厥。厥则中气已寒,当不能食,今反能食者,似乎胃气已回,但恐为下文之除中,姑且食以索饼。索饼者,疑即今之条子面及馓子之类,取其易化也。食后不停滞而发热,则知已能消谷,胃气无损而尚在,其病为必愈也。期之旦日半阴极阳回之候,其病当愈,所谓厥阴病欲解时,自丑至卯上也。」

柯韵伯曰:「除中,如中空无阳,反见善食之状,今俗云食禄将尽者是也。发痈脓,是阳邪外溢于形身,俗所云伤寒留毒者是也。」

黄竹斋按:此节当分三段看,首段言厥多则阴盛而下利,食以索饼,验其是否为除中。中段言厥热相应,为阴阳平均而自愈。末段言热多则阳盛而发痈脓也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