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伤寒,先厥,后发热,下利必自止;而反汗出,咽中痛①者,其喉为痹。发热,无汗,而利必自止;若不止,必便脓血;便脓血者,其喉不痹。”
①“咽中痛”:涪古本作“咽中强痛”。
张隐庵曰:「伤寒先厥者,始于厥阴也。后发热者,交于太阳也。下利必自止者,阳气上升也。夫先厥后热,下利且止,阴阳似和,其病当愈,而反汗出,咽中痛者,阴液虚而火气盛也。其喉为痹者,经云:『一阴一阳结,谓之喉痹。』一阴者,厥阴也。一阳者,少阳也。今厥阴为病,而见少阳之火热咽痛,故其喉为痹。夫始之下利必自止者,乃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也。若发热无汗而利不止,则太阳阳热之气不能上升,必阴律下竭、热气内伤而便脓血。夫便脓血则火热下行,故其喉不痹。此明火热下行则便脓血,火热上升而为喉痹者如此。」
汪芩友曰:「先厥后发热,下利必自止。阳回变热,热邪太过而反汗出咽中痛者,此热伤上焦气分也。其喉为痹,痹者闭也。此以解咽中痛甚,其喉必闭而不通,以厥阴经循喉咙之后,上入颃颡故也。又热邪太过,无汗而利不止。便脓血者,此热伤下焦血分也。热邪泄于下,则不干于上,故云:『其喉不痹。』」
常器之曰:「喉痹,可桔梗汤。余疑此条证或于发厥之时,过服热药而至于此。学者临证,宜细辨之。」
张璐玉曰:「便脓血者,白头翁汤。」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