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下利,手足厥逆①,无脉者,灸之不温,若脉不还,反微喘者,死。少阴负趺阳者,为顺也。”
①“厥逆”:宋本与湘古本作“厥冷”。
名家注解

钱天来曰:「阴寒下利而手足厥冷,至于无脉,是真阳已竭,已成死证,故虽灸之,亦不温也。若脉不还,反见微喘,乃阳气已绝,其未尽之虚阳随呼吸而上脱,其气有出无入,故似喘非喘而死矣。少阴,肾也,水中有火,先天之阳也。趺阳,胃脉也,火生之土,后天之阳也。此承上文下利而言。凡少阴证中诸阳虚阴盛之证,而至于下利及下利清谷之证,皆由寒邪太盛,非惟少阴命门真火衰微,且火不能生土,中热胃脘之阳不守,故亦败泄而为下利,少阴脉虽微细欲绝,而为阴寒所胜,则为少阴之真阳负也。若趺阳脉尚无亏损,则是先天之阳虽为寒邪之所郁伏,而后天胃脘之阳尚在,为真阳犹未磨灭,所谓有胃气者生,故为顺也。若趺阳亦负,则为无胃气而死矣。」

汪苓友曰:「常器之云:『当灸关元、气海二穴。』」

《总病论》:「少阴脉在足内踝后,跟骨上动脉陷中,是足少阴肾脉也,名太谿穴。趺阳在足大指、次指间上行五寸,是足阳明胃脉也,名冲阳穴。」

黄竹斋按:《灵枢》动输篇所谓动脉,足少阴挟冲脉下行至跗上,与足阳明胃经冲阳皆在跗上,是足少阴所行与足阳明所行,至跗则合于一处也。此云少阴负趺阳者为顺,盖于冲阳轻按之以候胃气,重按以候肾气。负,承戴也,浮沉皆有而若负也。

陈修园曰:「脉之源始于少阴,生于趺阳,少阴脉不至,则趺阳脉不出,是处有脉,其证为顺也。」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