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呕家有痈脓者,不可治呕,脓尽自愈。”
名家注解

张璐玉曰:「呕有胃中虚寒而呕,有肝气逆上而呕,皆当辛温治其逆气。此则热聚于胃,结成痈脓而呕,即《内经》所谓『热聚于胃口不行,胃脘为痈』之候。恐人误用辛热止呕之药,所以特申『不可治呕』,但俟『脓尽自愈』。言热邪既有出路,不必用药以伐其胃气也。」

赵以德曰:「经云:『热聚于胃口而不行,胃脘为痈。』胃脘属阳明经,阳明气逆则呕,故脓不自咳出,从呕而出,此痈之在胃脘上口者也。若过半中,在肺之下者,脓则不从呕出,而从大便出矣。」

陈修园曰:「此以痈脓之呕撒开,以起下文诸呕也。」

合信氏曰:「胃痈,其痛甚剧而热,多生于胃之上下两口。食时则痛,食后痛止,痈在上口也。食时不痛,食后则痛者,是痈在下口也。」

黄竹斋按:阳明肠胃之消化热力,生于血液循环之养化,而节制于厥阴所司之神经。若一部分之神经阻痹,则血淤不行,惟积腐化而为痈脓,在肠则为便脓血,在胃则为呕痈脓。此仲景以二证属厥阴之义也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