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胃反,不能食,食入而吐者,大半夏汤主之;若食已即吐者,大黄甘草汤主之。”
此条依涪古本补,会通本未收录。《金匮》无“若”字,分为两条。
名家注解

高士宗曰:「朝食暮吐,宿谷不化,名曰胃反。胃反但吐不呕,然吐不离乎呕,故曰胃反呕吐者。用半夏助燥气以消谷,人参补元气以安胃,白蜜入水扬之,使甘味散于水中,水得蜜而和缓,蜜得水而淡渗,庶胃反平而呕吐愈矣。」

唐容川曰:「此反胃,即脾阴不濡,胃气独逆,今之隔食病是矣。或粪如羊屎,或吐后微带血水。用半夏降冲逆即是降胃,用参、蜜滋脾液以濡化水谷,则肠润谷下。」

陈修园曰:「此为胃反证出其正方也。」

徐可忠曰:「食已即吐,非复呕病矣,亦非胃弱不能消,乃胃不容谷,食已即出者也。明是有物伤胃,荣气闭而不纳,故以大黄通荣分已闭之谷气,而兼以甘草调其胃耳。《外台》治吐水,大黄亦能开脾气之闭,而使散精于肺,通调水通,下输膀胱也。」

魏念庭曰:「经云:『食入反出者,是有火也。』主之以大黄甘草汤,为实热在胃者立法也。」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