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便痛、閟①,下如粟状,少腹弦急、痛引脐中,其名曰淋,此热结在下焦也,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。”
①“閟”:音bì,通“闭”。
魏念庭曰:「淋病者,亦津液病也。热在上焦,耗其津液则为消渴。热在下焦,耗其津液则为淋。淋者,气不足而邪热乘之,所化之溺,重浊而有渣滓,故溺道癃闭阻塞而不能畅利也。所以淋之为病,小便如粟状,乃邪热煎熬于膀胱之腑,致溺结成有形之块,如卤水煎熬而成盐块之理也。所结之块,有坚如金石,不可碎破者。大凡阳盛则软,阴盛则坚。膀胱气化不足,何非命门正阳有亏乎?肾阳亏者,肾水必先枯竭,所以火不能深藏而多焰,寒水之源先热矣,膀胱之中焉能不煎熬为块,成淋病之根也。其证应小腹弦急,痛引脐中。热邪癃闭于膀胱,故小腹之痛引脐中。其实火衰水竭于少阴,故腑有虚热而溺少气化耳。非大补其肾,如前方肾气丸之治,不足言通利也,又岂可专事利导,俾肾中水枯者愈枯,膀胱结者愈结,成不可救治之证乎?是淋家治淋,不全在导利明矣。此证亦有湿热合邪在于太阳而成者,导水清热为治,非肾气丸可用也。」
赵以德曰:「脐中者,两肾间膀胱之上口也。」
黄竹斋按:淋病,盖下焦少阳部分泌尿系统之神经痹,致气化失常之病。仲景列于厥阴篇之终,主之以小柴胡加茯苓汤者,以厥阴与少阳相表里,魏氏所谓导水清热之治法也。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