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马鞭草。
【出处】出自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【性味】苦;微涩;性凉
【归经】肺;肝;胃经
【功用】祛风;泻火;止痛。主齿龈肿痛;跌打损伤;麻风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15g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绢毛木兰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digofera hancockii Craib
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切片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m左右的山坡林下及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。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【别名】马鞭草
【性味】苦、微涩,凉。
【功用】祛风,消炎,止痛。主治牙龈炎,跌打疼痛,麻疯。
【用法】3~5钱。
【来源】豆科苍蝇草Indigofera hancockii Craib,以根入药。
【分布】云南。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出处】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【性味】苦微涩,凉。
【功用】祛风,消炎,止痛。治牙龈发炎,跌打疼痛,麻风。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5钱。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韩氏木蓝的根。全年均可采收,以秋、冬采较好,洗净切片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于山坡荒地。分布云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