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蟾诸、去甫;蟾、癞虾蟆、石蚌、癞蛤蟆、癞格宝、癞巴子、癞蛤蚆、蚧蛤蟆、蚧巴子
【出处】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1. 陶弘景:此(蟾蜍)是腹大、皮上多痱磊者,其皮汁甚有毒,犬啮之,口皆肿。
2. 《本草拾逝》:虾蟆、蟾蜍,二物各别,陶(弘景)将蟾蜍功状注虾蟆条中,遂使混然,采取无别。今药家所卖,亦以蟾蜍当虾蟆。且虾蟆背有黑点,身小,能跳接百虫,解作呷呷声,在陂泽间,举动极急;蟾蜍身大,背黑,无点,多痱磊,不能跳,不能作声,行动迟缓,在人家湿处。《本经》虾蟆一名蟾蜍,误矣。
【性味】味辛;性凉;有毒
【归经】心;肝;脾;肺经
【功用】解毒散结;消积利水;杀虫消疳。主痢疽;疔疮;发背;瘰疬;恶疮;症瘕癖积;膨胀;水肿;小儿疳积;破伤风;慢性咳喘
【用法】外用:适量,烧存性研末敷或调涂;或活蟾蜍捣敷。内服:煎汤,1只;或入丸、散,1-3g。
【注意】《广西药用动物》:“表热、虚脱的人忌用。”
【炮制】蟾蜍:刷去灰屑泥土,剪去头爪,切成方块。炙干蟾:将铁砂倒人锅内烧热,取切好的干蟾放人拌炒,至微焦发泡时取出,筛去铁砂,放冷。民间有以活蟾蜍,用黄泥徐裹,放火灰中煨存性后,研细人药者。
1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取日干及火干之。一法到去皮爪,酒浸一宿,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,涂酥炙干用之。
2.《纲目》:今人皆风干,黄泥固济,煅存性用之。
3.《得配本草》:阴干,酒浸三日,焙干用。
【论述】1.《纲目》:蟾蜍入阳明经,退虚热,行湿气,杀虫,为疳病、痈疽、诸疮要药也。《别录》云,治制犬伤,《肘后》亦有方法。按沈约《宋书》云,张收为制犬所伤,人云宜啖虾蟆脍,食之遂愈,此亦治痈疽、疗肿之意。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,古今诸方所用虾蟆,不甚分别,多是蟾蜍,读者当审用之,不可因名迷实也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虾蟆、蟾蜍,本是二物,《经》云一名蟾蜍者,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。经文虽名虾蟆,其用实则蟾蜍也。今世所用者皆蟾蜍,而非虾蟆,其功益可见矣。昧辛气寒,毒在眉棱皮汁中。其主痈肿、阴疮、阴蚀、疽疬、恶疮、制犬伤疮者,皆热毒气伤肌肉也。宰寒能散热解毒,其性急速,以毒攻毒,则毒易解,毒解,则肌肉和,诸证去矣。凡瘟疫邪气,得汗则解。其味大辛,性善发汗,辛主散毒,寒主除热,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,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。破瘀、坚血者,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。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,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。
3.《四民月令》:治恶疮疽。
4.《别录》:疗阴蚀,疽疬,恶疮,制犬伤疮。
5. 陶弘景:人得温病,斑出困者,生食一两枚。烧灰敷疮。
6. 《药性论》:杀疳虫,治鼠漏恶疮。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。
7.《本草拾遗》:主温病生斑者,取一枚,生捣绞取汁服之,亦烧末服;主狂犬咬发狂欲死,作除食之,额食数顿。
8.《日华子本草》:破瘀结,治疳气,小儿面黄癖气。
9.《本草蒙筌》:治小儿洞泻下痢,炙研水调吞之;疗大人跌扑损伤,活捣泥烂敷上;风淫生癣,烧灰和猪脂敷;煨熟啖,杀腐蚀成癖。
10.《纲目》:治一切五疳八痢,肿毒,破伤风病,脱肛。
11.《本草正》:消癖气积聚,破坚,消肿胀。
12.《本草备要》:发汗退热,除湿杀虫。
13.《医林篡要》:能散,能行,能渗,而锐于攻毒,主治痈疽疗毒,杀小儿疳积。别其腹合肿毒上,三易则毒可字消。
14.《本草再新》:治疮疽发背,小儿脾胃不和,肝旺火甚,动风惊厥。
15.《随恳居饮食谱》:清热杀虫,消痕化毒,平惊散癖,行湿除黄。
16.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:强心利尿,镇痛。治水肿腹水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全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2.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捕捉。捕得后,先采去蟾酥,然后将蟾蜍杀死,直接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1.生活在泥土中或栖居在石下或草间,夜出觅食。
2.栖息于潮湿草丛,夜间或雨后常见。捕食多种有害昆虫和其他小动物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2.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别名】苦蠪(《别录》),蟾(《药性论》),虾蟆(《本草衍义》),蚵蚾(《全婴方论》),癞虾蟆、石蚌(《本草蒙筌》),癞格宝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癞巴子、癞蛤蟆(《吉林中药手册》),癞蛤蚆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蚧蛤蟆、蚧巴子(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)。
【出处】《别录》
【性味】辛,凉,有毒。 ①《别录》:"有毒。"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,微毒。" ③《本草蒙筌》:"味辛,气凉,微毒。" ④《医林纂要》:"辛甘咸,寒。"
【归经】①《纲目》:"入阳明经。"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肝、脾、肺四经。"
【功用】破症结,行水湿,化毒,杀虫,定痛。治疔疮,发背,阴疽瘰疬,恶疮,症瘕癖积,臌胀,水肿,小儿疳积,慢性气管炎。 ①《四民月令》:"治恶疮疽。" ②《别录》:"疗阴蚀,疽疠,恶疮,猘犬伤疮。" ③陶弘景:"人得温病,斑出困者,生食一两枚。""烧灰敷疮。" ④《药性论》:"杀疳虫,治鼠漏恶疮。烧灰敷一切有虫恶痒滋胤疮。" ⑤《本草拾遗》:"主温病生斑者,取一枚,生捣绞取汁服之,亦烧末服;主狂犬咬发狂欲死,作脍食之,频食数顿。" ⑥《日华子本草》:"破癥结,治疳气,小儿面黄癖气。" ⑦《本草蒙筌》:"治小儿洞泻下痢,炙研水调吞之;疗大人跌扑损伤,活捣泥烂罯上;风淫生癣,烧灰和猪脂敷;煨熟啖,杀疳蚀成癖。" ⑧《纲目》:"洽一切五疳八痢,肿毒,破伤风病,脱肛。" ⑨《本草正》:"消癖气积聚,破坚癥肿胀。" ⑩《本草备要》:"发汗退热,除湿杀虫。" ⑾《医林纂要》:"能散,能行,能渗,能软,而锐于攻毒。主治痈疽疔毒,杀小儿疳积。剖其腹合肿毒上,三易则毒可消。" ⑿《本草再新》:"治疮疽发背,小儿脾胃不和,肝旺火甚,动风惊厥。" ⒀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清热杀虫,消疳化毒,平惊散癖,行湿除黄。" ⒁《山东中草药手册》:"强心利尿,镇痛。治水肿腹水。"
【用法】外用:烧存性研末敖或熬膏摊贴。内服:煎汤,1只;或入丸、散,0.3~1钱。
【炮制】蟾蜍:刷去灰屑泥土,剪去头爪,切成方块。炙干蟾:将铁砂倒入锅内烧热,取切好的干蟾放入拌炒,至微焦发泡时取出,筛去铁砂,放冷。民间有以活蟾蜍,用黄泥涂裹,放火灰中煨存性后,研细入药者。 ①《蜀本草》:"《图经》云,取日干及火干之。一法刳去皮爪,酒浸一宿,又用黄精自然汁浸一宿,涂酥炙干用之。" ②《纲目》:"今人皆风干,黄泥固济,煅存性用之。" ③《得配本草》:"阴干,酒浸三日,焙干用。"
【论述】①《纲目》:"蟾蜍入阳明经,退虚热,行湿气,杀虫匿,而为疳病、痈疽、诸疮要药也,《别录》云,治猘犬伤,《肘后》亦有方法。按沈约《宋书》云,张收为猘犬所伤,人云宜啖虾蟆脍,食之遂愈,此亦治痈疽、疔肿之意。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。古今诸方所用虾蟆,不甚分别,多是蟾蜍,读者当审用之,不可因名迷实也。" ②《本草经疏》:"虾蟆、蟾蜍,本是二物,经云一名蟾蜍者,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。经文虽名虾蟆,其用实则蟾蜍也。今世所用者皆蟾蜍,而非虾蟆,其功益可见矣。味辛气寒,毒在眉棱皮汁中。其主痈肿、阴疮、阴蚀、疽疠、恶疮、猘犬伤疮者,皆热毒气伤肌肉也。辛寒能散热解毒,其性急速,以毒攻毒,则毒易解,毒解,则肌肉和,诸证去矣。凡瘟疫邪气,得汗则解。其味大辛,性善发汗,辛主散毒,寒主除热,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,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。破癥、坚血者,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。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,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。"
【来源】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。夏、秋捕捉。捕得后,先采去蟾酥,然后将蟾蜍杀死,直接晒干(东北、华北);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(华东、中南、华南)。这种干燥蟾蜍,商品称为"干蟾",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"干蟾皮"。
【分布】主产山东、河北,江苏、浙江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辽宁、吉林等地。
【毒性】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,文献屡有报道。一般均于煮食后30~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,主要表现有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、头昏、头痛,甚或神志昏迷、面色苍白、四肢厥冷、脉搏微弱、心律不整等,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。蟾蜍的卵及其腮腺、皮肤腺的分泌物,含有多种毒性物质,其他部分是否有毒,尚不明了。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。曾有2例小儿,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。其中1例5岁患儿经抢救脱险;另1例1岁半患儿抢救无效,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。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,如用作外敷药,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,应加注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