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赤链、赤连、赤楝、赤楝蛇、火赤炼、火练蛇、红斑蛇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《本草纲目》:赤楝,红黑节节相间,俨如赤楝、桑根之状,不甚毒。
【性味】味甘;性温
【归经】心;脾经
【功用】祛风湿;止痛;解毒敛疮。主风湿性关节炎;全身疼痛;淋巴结结核;慢性瘘管;溃疡;疥癣
【用法】内服:浸酒,20-40ml。外用:适量,研末撒;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。
【炮制】捕得后,打死,烧存性,研末用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nodon rufozonatum (Cantor)
采收和储藏:夏至秋季捕捉,捕得后杀死,烘干,烧布性,研末备用。或捕后放入瓮中,加盖饿2对,使其排除粪便,然后取出海净,放入高梁酒或白酒内浸2-4个星期,或洗净后直接烘干,研末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活于海拔1900m以下的丘陵、平原,常见于田野、竹林及水域附近。以鼠、蛙、蛇等为食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河背、山西、陕西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别名】赤链(陶弘景),赤楝蛇、桑根蛇(《纲目》),火赤炼(冻义《动物学》),火练蛇(薜德焴《系统动物学》),火赤链蛇(《脊椎动物分类学》),红斑蛇(《生物学通报》(2):8,1958)。
【出处】《纲目》
【功用】治慢性瘘管及溃疡。
【用法】外用:研末撒于疮面;或以药线粘粉插入管内
【炮制】捕得后,打死,烧存性,研末用。
【来源】为游蛇科动物赤链蛇的全体。
【分布】栖于田野;村庄及水源附近地带。以蛙类、蜥蝎及鱼类为食。性凶暴,但无毒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四川、云南、湖南、湖北、山东、山西、河北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