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臭枫根
【出处】出自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【性味】辛苦;温
【归经】肝;脾;肾;肺经
【功用】行气健脾;祛风除湿;解毒消肿;降血压。主食滞腹胀;头昏;嘘咳;外痢脱肛;肠痔下血;淋浊带下;风湿痛;脚气;痈疽肿毒;漆疮;高血压病
【用法】内服:15-30g;或浸洒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【论述】1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煎洗脚肿。煮乌鸡同食去头昏。亦治毒疮,消肿止痛。
2.《草木便方》:清热,补气,健脾。治虚密骨蒸,气肿,黄疸,脚弱。
3.《分类草药性》:健脾补气。治白浊,咳嗽。炖乌骨鸡服,大补中气。
4.《天宝本草》:补肺肾两虚。治头晕。
5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为强壮剂。治虚弱,浮肿,消服胀,治腹痛。又可通经,治妇女血崩。
6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脚气,虚咳。
7.《陕西中草药》:行气活血,祛风平肝,消肿解毒。治崩漏,白带,月经不调,头晕目眩,高血压,风湿疼痛,疝气,脱肛,痔疮,痢疾,痈疽疮毒,毒蛇咬伤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erodendron bungei Steud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切片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坡、林缘、沟谷、路旁及灌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华北、西北、西南及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【别名】臭枫根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
【出处】《植物名实图考》
【性味】辛苦,温。 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味淡苦。" 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辛,温,有小毒。" ③《陕西中草药》:"苦辛,平。"
【功用】行气健脾,祛风平肝,消肿解毒。治崩漏,白带,头晕,虚咳,高血压,风湿痛,脚气,荨麻疹,痈疽,痔疮。 ①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煎洗脚肿。煮乌鸡同食去头昏。亦治毒疮,消肿止痛。" ②《草木便方》:"渭热,补气,健脾。治虚痨骨蒸,气肿,黄疸,脚弱。" ③《分类草药性》:"健脾补气。治白浊,咳嗽。炖乌骨鸡服,大补中气。" ④《天宝本草》:"补肺肾两虚。治头晕。" ⑤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为强壮剂。治虚弱,浮肿。消臌涨,治腹痛。又可通经,治妇女血崩。" ⑥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脚气,虚咳。" ⑦《陕西中草药》:"行气活血,祛风平肝,消肿解毒。治崩漏,白带,月经不调,头晕目眩,高血压,风湿疼痛,疝气,脱肛,痔疮,痢疾,痈疽疮毒,毒蛇咬伤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6钱(鲜者1~2两);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熏洗。
【来源】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,9~10月间采收,晒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