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葱茎白、葱白头
【出处】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1.《唐本草》:人间食葱,又有二种:有冻葱,即经冬不死, 分茎栽莳而无子也;又有汉葱,冬即叶枯,食用。入药冻葱最善,气味亦佳。
2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葱有冬葱、汉葱、胡葱、葱凡四种: 冬葱夏衰冬盛,茎叶俱软美,山南江左有之:汉葱冬枯,其茎实硬而味薄;胡葱茎叶粗短,根若金,能疗肿毒;葱生于山谷,不入药用。
3.《本草图经》:葱有数种,入药用山葱、胡葱,
【性味】味辛;性温
【归经】肺;胃经
【功用】发表;通阳;解毒;杀虫。主感冒风寒;阴寒腹痛;二便不通;痢疾;疮痈肿痛;虫积腹痛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15g;或酒煎。煮粥食,每次可用鲜品15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,炒熨,煎水洗,蜂蜜或醋调敷。2
【注意】表虚多汗者忌服。
1.《千金·食治》:食生葱即啖蜜,变作下利。
2.《食疗本草》:上冲人,五脏闭绝。虚人患气者,多食发气。
3.《履巉岩本草》:久食令人多忘,尤发痼疾。狐臭人不可食。
4.《纲目》:服地黄、常山入,忌食葱。
5.《本草经疏》: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, 病已得汗勿再进。
【论述】1. 陶弘景:葱亦有寒热,白冷青热,伤寒汤不得令有青也。
2. 张元素:葱茎白专主发散,以通上下阳气,故《活人书》治伤寒头痛如破,用连须葱白汤主之;张仲景治少阴病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厥逆脉微者,白通汤主之,内用葱白,若面色赤者,四逆汤加葱白,腹中痛者,去葱白。成无己解之云,肾恶燥,即食辛以润之,葱白辛温,以通阳气也。
3.《纲目》:葱,所治之症,多属太阴、阳明,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。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。气者,血之帅也,气通则血活矣。金疮磕损,折伤血出,疼痛不止者,王嵺《百一方》用葱白、砂糖等分研封之,云痛立止,更无痕瘢也。葱叶亦可用。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,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。余常用,治数人得验。
4.《本草经疏》:葱,辛能发散,能解肌,能通上下阳气,故外来怫郁诸证,悉皆主之。伤寒寒热,邪气并也;中风面目肿,风热郁也;伤寒骨肉痛,邪始中也。喉痹不通,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,辛凉发散,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。肝开窍于目,散肝中邪热,故云归目。除肝邪气,邪气散则正气通,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。其曰益目睛,杀百药毒者,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。
5.《医林纂要》:葱,陶氏谓白冷青热,此却不然。但全用则行通身,根与白行肌肤,青与尖专行达肌表,上头目。又生用则外行,泡汤则表散,熟之则守中。
6. 张寿颐:鲜葱白,轻用二、三枚,重至五枚,以柔细者为佳,吾吴谓之绵葱。其粗壮者则曰胡葱,气浊力薄,不如柔细之佳。去青用白,取其轻清;或连须用,欲其兼通百脉:若单用青葱茎,则以疏通肝络之郁窒,与葱白专主发散不同。
7.《本经》:主伤寒寒热,出汗中风,面目肿。
8.《别录》:治伤寒骨肉痛,喉痹不通,安胎。
9. 孟诜:通关节;止衄血,利大小便。
10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天行时疾,头痛热狂,通大小肠,霍乱转筋及贲豚气,脚气,心腹痛,目眩及止心迷闷。
11.《用药心法》:通阳气,发散风邪。
12. 李杲:治阳明下痢下血。
13.《日用本草》:能达表和里,安胎止血。
14.《本草蒙筌》:蛇伤、蚯蚓伤,和盐署即解。
15.《纲目》:除风湿、身痛麻痹,虫积心痛,止大人阳脱,阴毒腹痛,小儿盘肠内钓,妇人妊娠溺血,通奶汁,散乳痈,利耳鸣,涂犬毒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lium fislulosum 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除去须根、叶及外膜,鲜用。
【分布】全国各地均有栽植。
【别名】葱茎白(《纲目》),葱白头(《药品化义》)。
【出处】《别录》
【性味】辛,温。 ①《素问》:"辛。" ②《别录》:"平。" ③张元素:"味辛而甘,平。" ④《本草蒙筌》:"味辛,气温。"
【归经】入肺、胃经。 ①张元素:"入手太阴、足阳明经。"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.肺、胃、肝三经。"
【功用】发表,通阳,解毒。治伤寒寒热头痛,阴寒腹痛,虫积内阻,二便不通,痢疾,痈肿。 ①《本经》:"主伤寒寒热,出汗中风,面目肿。" ②《别录》:治"伤寒骨肉痛,喉痹不通,安胎。" ③孟诜:"通关节,止衄血,利大小便。"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天行时疾,头痛热狂,通大小肠,霍乱转筋及责豚气,脚气,心腹痛,目眩及止心迷闷。" ⑤《用药心法》:"通阳气,发散风邪。" ⑥李杲:"治阳明下痢下血。" ⑦《日用本草》:"能达表和里,安胎止血。" ⑧《本草蒙筌》:"蛇伤、蚯蚓伤,和盐罯即解。" ⑨《纲目》:"除风湿,身痛麻痹,虫积心痛,止大人阳脱,阴毒腹痛,小儿盘肠内钓,妇人妊娠溺血,通奶汁,散乳痈,利耳鸣,涂猘犬毒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5钱,或煮酒。外用:捣敷、炒熨、煎水洗或塞耳、鼻窍中。
【注意】表虚多汗者忌服。 ①《千金·食治》:"食生葱即啖蜜,变作下利。" 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上冲人,五脏闭绝。虚人患气者,多食发气。" ③《履巉岩本草》:"久食令人多忘,尤发痼疾。狐臭人不可食。" ④《纲目》:"服地黄、常山人,忌食葱。" ⑤《本草经硫》:"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,病已得汗勿再进。"
【论述】①陶弘景:"葱亦有寒热,白冷青热,伤寒汤不得令有青也。" ②张元素:"葱茎白专主发散,以通上下阳气,故《活人书》治伤寒头痛如破,用连须葱白汤主之;张仲景治少防病下利清谷,里寒外热,厥逆脉微者,白通汤主之,内用葱白。若面色赤者,四逆汤加葱白。腹中痛者,去葱白。成无己解之云,肾恶燥,即食辛以润之,葱白辛温,以通阳气也。" ③《纲目》:"葱,所治之症,多属太阴、阳明,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。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。气者,血之帅也,气通则血活矣。金疮磕损,折伤血出。疼痛不止者,王璆《百一方》用葱白、砂糖等分研封之,云痛立止,更无痕瘢也。葱叶亦可用。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,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。余常用,治数人得验。" ④《本草经疏》:"葱,辛能发散,能解肌,能通上下阳气。故外来怫郁诸证,悉皆主之。伤寒寒热,邪气并也;中风面目肿,风热郁也;伤寒骨肉痛,邪始中也。喉痹不通,君相二火上乘于肺也,辛凉发散,得汗则火自散而喉痹通也。肝开窍于目,散肝中邪热,故云归目。除肝邪气,邪气散则正气通,血自和调而有安胎安中利五脏之功矣。其曰益目睛,杀百药毒者,则是辛润利窍而兼解散通气之力也。" ⑤《医林纂要》:"葱,陶氏谓白冷青热,此却不然。但全用则行通身,根与白行肌肤,青与尖专行达肌表,上头目。又生用则外行,泡汤则表散,熟之则守中。" ⑥张寿颐:"鲜葱白,轻用二、三枚,重至五枚,以柔细者为佳,吾吴谓之绵葱。其粗壮者则曰胡葱,气浊力薄,不如柔细之佳。去青用白,取其轻清;或连须用,欲其兼通百脉;若单用青葱茎,则以疏通肝络之郁窒,与葱白专主发散不同。"
【来源】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鳞茎。采挖后切去须根及叶,剥除外膜。
【分布】我国各地均有栽植。
【别名】大葱
【性味】辛,温。
【功用】发汗解表,通阳,利尿。用于感冒头痛,鼻塞;外用治小便不利,痈疖肿毒。
【用法】0.3~1两;外用适量,捣烂敷脐部或患处。
【来源】本品为百合科葱属植物葱Allium fistulosum L.,以鳞茎或全草入药。全草四季可采,洗净鲜用;葱白(鳞茎)用时需剥去外膜,去须根及叶。
【备注】(1)葱白发散风寒,有发汗解表的作用,但发汗作用较弱,故主要用于感冒轻症,或配合其它解表药作为辅助药,以助发汗。临床上常和豆豉、生姜配伍同用。葱白辛温,能通阳气而散阴寒,配合干姜、附子等同用,适用于阴寒里盛、阳气不振的下利、脉微等症。葱白又可治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小便不利,以及寒凝腹痛等症,均可炒熟外熨脐腹。 (2)细香葱(香葱、火葱、四季葱)Allium ascalonicum L.,以全草入药。功效同上种。 (3)葱紫能补肾明目,主治肾虚,阳痿,遗精。研末服,每次1钱,每日2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