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一面青、大火草、避风草、火草
【出处】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【性味】味苦;辛;性凉
【功用】清热泻火;燥湿;驱虫。主胃牙火牙痛;湿热泻痢;蛔虫病;乳前程;瘰疬;臁疮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【论述】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一切劳伤,牙痛,吐血,痢疾。2.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,止痢,驱虫。治痢疾,蛔虫,刀伤。3.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燥湿。治湿热痢疾,瘰疬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珠光香青的带根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naphalis margaritacea(L.) Benth.et Hook.f.
采收和储藏:夏季花区初放时连根挖起,去净泥沙,晒干或鲜用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及田野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别名】一面青(《分类草药性》),山萩(《中国物图鉴》),大火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四川中药志》
【性味】《重庆草药》:"甘微苦,性凉,无毒。"
【功用】清热泻火,燥湿。治吐血,痢疾,牙痛,乳痈,瘰窃。 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一切劳伤,牙痛,吐血,痢疾。" ②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):"清热,止痢,驱虫。治痢疾,蛔虫,刀伤。" ③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燥湿。治湿热痢疾,瘰疬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敷。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香青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 春、夏间花苞初放时连根挖起,去净泥沙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于向阳山坡及田野。分布四川、贵州、湖北等地。主产四川、贵州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