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砂挼子、倒行狗子、睡虫、沙谷牛、沙牛、蚁狮、金沙牛、地拱、沙猫
【出处】1.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2.《本草拾遗》:砂挼子,有毒,杀飞禽走兽,合射罔用之。生砂石中,作旋孔,有虫子如大豆,背有刺。能倒行,一名倒行狗子。性好睡,亦呼为睡虫。
【性味】味辛;咸;性平;有毒
【归经】膀胱经
【功用】通淋;截疟;软坚消症;拔毒去腐。主砂淋;疟疾;疟母;腹腔症块;瘰疬结核;阴疽久溃不倒敛
【用法】内服:研末,1.5-5g(或3-10只)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研末撒。
【论述】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瘰疬,初起消散,破烂拔毒埋口。
2.《本草求原》:通窍利水。治淋,炒研同白糖汤下。
3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退疮管。
4.《陆川本草》:治小儿风痰,痉挛,砂淋,敷疔疮。
5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症块,疟母,大便闭结不通,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蚁蛉科动物黄足蚁蛉的幼虫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agenomyia micans(Maclchlan)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捉,鲜用,或用沸水烫死,晒干或烘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虫生活于草丛中多于黄昏时飞行,幼虫居于干燥砂地土中营漏斗状穴,潜伏穴底,待小昆虫堕入,即捕食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及台湾、四川等地。
【别名】倒推车、倒退牛、地股牛、山老牛、蚁狮、蚁地狱、地拱、沙虱、沙挼子、摇摇锅、砂牛、倒后虫、退退窝窝、啊喽喽
【性味】咸,凉。有毒。
【功用】平肝息风,解热镇痉,拔毒消肿。用于高血压病,中风,小儿高热,惊厥,疟疾,泌尿道感染,竹木刺、异物入肉不出,骨折;外用治中耳炎,痈疮,无名肿毒。
【用法】1~2分。外用适量,焙干研粉敷患处。
【来源】脉翅目蛟蜻蛉科昆虫中华东蚁蛉Euroleon sinicus (Navas)幼虫蚁狮的活体或干燥全体。春秋二季从砂土中刨出,新瓦焙干或鲜用。
【别名】砂挼子、倒行狗子、睡虫(《本草拾遗》),沙谷牛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沙牛(《本草求原》),蚁狮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砂牛虫(《陆川本草》),金沙牛(《生草药手册》),地拱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【出处】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【性味】辛咸,温,有毒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"有毒。" ②《陆川本草》:"平,淡。"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辛咸,有毒。"
【功用】治砂淋,疟疾,疔疮,瘰疬。 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瘰窃,初起消散,破烂拔毒埋口。" ②《本草求原》:"通窍利水。治淋,炒研同白糖汤下。" ③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退疮管。" ④《陆川本草》:"治小儿风痰,痉挛,砂淋,敷疔疮。" 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瘴块,疟母,大便闭结不通,退竹木刺及铁沙入肉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0.5~1钱;或入散剂。外用:研末撒或捣烂敷。
【来源】为蛟蜻蛉科昆虫蛟蜻蛉的幼虫。全年均可捕得。捕捉后杀死晾干备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