肥皂荚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肉皂荚、肉皂角、肥猪子、独儿粑皂角。
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《本草纲目》:肥皂荚,生高山中。其树高大,叶如檀及皂荚叶;五、六月开白花;结荚长三、四寸,状如云实之荚,而肥厚多肉;内有黑子数颗,大如指头,不正圆,其色如漆而甚坚;中有白仁如栗。煨熟可食,亦可种之。

【性味】辛;温

【归经】肺;大肠经

【功用】涤痰除垢;解毒杀虫。主咳嗽痰壅;风湿肿痛;痢疾;肠风;便毒;疥癣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.5-3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、研末撒或调涂。

【注意】《本草汇言》:胃弱少食、不食之疾,忌用之。

【论述】1.《本草经疏》: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,郁于中则外生瘰疬恶疮肿毒;泄于外则为肠风,下痢脓血。肥皂荚专能荡涤垢腻,宣通秽积,肠胃洁净则诸证自除也。
2.《本经逢原》:肥皂荚,除顽痰垢腻,不减二皂(牙皂、长皂)。痴病胜金丹用之,亦取涌发,不使砒性留于肠胃之意。
3.《本草纲目》:去风湿,下痢,便血,疮、癣、肿毒。
4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祛痰。治咳嗽痰塞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肥皂荚的果实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.
采收和储藏:10月采收,阴干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500m的山坡杂木林中、岩边或村旁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【别名】肉皂荚、肥猪子

【性味】辛,温。

【功用】祛风除湿,活血消肿。用于风湿疼痛,跌打损伤,疔疮肿毒。

【用法】种子1~2钱,树皮或根3~5钱。外用树皮或根皮捣烂取汁外搽,或加酒捣烂外敷。

【来源】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.,以果实种子入药,树皮及根也入药。秋季采,晒干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肉皂荚(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·豆科》),内皂角(《药材学》)。

【出处】《纲目》

【性味】辛,温。 ①《纲目》:"辛,温,微毒。" ②《本草汇言》:"辛,温,无毒。"

【功用】除顽痰,涤垢腻。治咳嗽痰梗,痢疾,肠风,便毒,头疮,疥癣。 ①《纲目》:"去风湿,下痢,便血,疮、癣、肿毒。" ②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祛痰。治咳嗽痰塞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0.5~1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、研末撒或调涂。

【注意】《本草汇言》:"胃弱少食、不食之疾,忌用之。"

【论述】①《本草经疏》:"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,郁于中则外生瘰疬恶疮肿毒;泄于外则为肠风,下痢脓血。肥皂荚专能荡涤垢腻,宣通秽积,肠胃洁净则诸证自除也。" ②《本经逢原》:"肥皂荚,除顽痰垢腻,不减二皂(牙皂、长皂)。痴病胜金丹用之,亦取涌发,不使砒性留于肠胃之意。"
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肥皂荚果实。10月采,阴干。

【分布】生山野、林旁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安徽、湖北、福建、广东、四川等地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