干地黄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生地黄、原生地、干生地

【出处】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
【性味】味甘;苦;微寒

【归经】归心;肝;肾经

【功用】滋阴清热;凉血补血。主热病烦渴;内热消渴;骨蒸劳热;温病发斑;血热所致的吐血;崩漏;尿血;便血;血虚萎黄;眩晕心悸;血少经闭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0-15g,大剂量可用至30g;赤可熬膏或入丸、散;或浸润后捣绞汁饮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【注意】脾虚泄泻、胃虚食少、胸膈多痰者慎服。《雷公炮炙论》:勿令犯铜铁器,令人肾消并白髭发,损荣卫也。《本草经集注》:得麦门冬。清酒良。恶贝母。畏芜荑。《品汇精要》:忌萝卜、葱白、韭白、薤白。《医学入门》:中寒有痞、易泄者禁。

【炮制】干地黄:用水稍泡,洗净泥砂杂质,捞出焖润,切片晒干或烘干。生地黄炭:取洗净的干地黄,置煅锅内装八成满,上面覆盖一锅,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,上压重物,用文武火缎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,挡住火门,待凉后,取出;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。《纲目》:《本经》所谓干地黄者,即生地之干者也,其法取地黄一百斤,择肥者六十斤,洗净,晒令微皱,以拣下者洗净,木臼中捣绞汁尽,投酒更捣,取汁拌前地黄,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。

【论述】1.《本草拾遗》:干地黄,《本经》不言生干及蒸干,方家所用二物别。蒸干即温补,生干即平宣。当依此以用之。
2.《纲目》: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,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,地黄初生塌地,叶如山白菜而毛涩,叶面深青色,又似小芥叶而颇厚,不叉丫,叶中撺茎,上有细毛,茎梢开小筒子花,红黄色,结实如小麦粒,根长三、四寸,细如手指,皮赤黄色,如羊蹄根及葫萝卜根,曝干乃黑。生食作土气,俗呼其苗为婆婆奶。古人种子,今惟种根。王?《山居录》云,地黄嫩苗摘其旁叶作菜,甚益人。《本草》以二月、八月采根,殊未穷物性,八月残叶犹在,叶中精气,未尽归根,二月新苗已生,根中精气已滋于叶,不如正月、九月采者殊好,又与蒸曝相宜。......《本经》所谓干地黄者,乃阴干、日干、火干者,故又云生者尤良。《别录》复云生地黄者,乃新掘鲜者,故其性大寒。其熟地黄,乃后人复蒸晒者,诸家《本草》皆指干地黄为熟地黄,虽主治证同,而凉血补血之功稍异。干地黄,姜汁浸则不泥膈,酒制则不妨胃。
3.《本草考汇》:地黄,《本经》主治,首举伤中,逐血痹,即继填骨髓,长肌肉,续绝筋。夫痹者,闭而不通也,随其血之不通而为病,如在目则赤,在齿则痛,在肉里则痈肿,在心则昏烦,在肺则咳血,壅遏而为身热,枯耗而为燥涩痿软,泛滥而为吐衄崩漏。血痹颇广,当各以类推之。逐者,俾其流通者也,性惟润下,功力到时,得二便通利,以为外侯。《千金方》黑膏,用治热积所成之斑。《肘后方》拌鸡蒸汁,用治寒积所成之疝,咸从血痹所生耳,血中有痹,则骨髓不满,肌肉不长,筋脉断绝,均谓伤中。若填满,若生长,若接续,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。
4.《本草经疏》:干地黄,乃补肾家之要药,益阴血之上品。生地黄性大寒,凡产后恶食作泻,虽见发热恶露作痛,不可用,用则泄不止。胃气者,后天元气之本也,胃困则饮食不运,精血不生,虚热何自而退,故并当归忌之。凡见此证,宜多加炮姜、桂心、人参必自愈。凡阴虚咳嗽,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,一见脾胃薄弱,大便不实,或天明肾泄,产后泄泻,产后不食,俱禁用生地黄、当归,误则同于前辙,慎之。凡胸膈多痰,气道不利,升降窒塞,药宜通不宜滞,汤液中禁人地黄。
5.《本经逢原》:干地黄,内专凉血滋阴,外润皮肤荣泽,病人虚而有热者宜加用之。戴元礼曰,阴微阳盛,相火炽强,来乘阴位,日渐煎熬,阴虚火旺之症,宜生地黄以滋阴退阳。浙产者,专于凉血润燥,病人元气本亏,因热邪闭结,而舌干焦黑,大小便秘,不胜攻下者,用此于清热药中,通其秘结最佳,以其有润燥之功,而无滋腻之患也。
6.《本草经百种录》:地黄,专于补血,血补则阴气得和而无枯燥拘牵之疾矣。古方只有干地黄、生地黄,从无用熟地黄者。熟地黄乃唐以后制法,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,颇为得宜,若于汤剂及养血凉血等方,甚属不合。盖地黄专取其性凉而滑利流通,熟则腻滞不凉,全失其本性矣。又仲景《伤寒》一百十三方,惟复脉用地黄。盖伤寒之病,邪从外入最忌滋滞,即使用补,必兼疏拓之性者方可入剂,否则邪气向里,必有遗害。
7.《本草正义》:地黄,能补养中土,为滋养之上品。《本经》主折跌绝筋者,即补血补伤之义也。主伤中者,即其补阴补血之功。气味和平,凡脏腑之不足,无不可得其滋养。《别录》之主男子五劳七伤,女子伤中,胞漏下血,补五脏内伤不足,皆即此旨。逐血痹者,则血不足而痹着不行,补养充足,自然流动洋溢,而痹者行矣。填骨髓,长肌肉,则充其补益之意而极言之。《别录》之所称通血脉,益气力,利耳目,又即此义之引申耳。作汤除寒热积聚,除痹,则言其入煎剂,尤为流动活泼,所以积聚痹着皆除,此以补养为磨积之计,乃正气旺而病自退,非谓地黄滋补之药,竟能消积通痹也。生者尤良,则采取鲜新,其力尤足耳。《别录》又谓去胃中宿食,亦养其心而消化力充,可以运行宿滞,必非谓滋润厚腻之质,竟有消克之功,此宜看得灵活,不可泥煞字面。其治溺血,利大小肠者,甘寒清热,又能养阴,固通利二府热结之正治也。惟破恶血一层,似乎寒凉粘滞性质,必无破瘀导滞之功,然凡跌仆敲扑,肌肉血瘀,发肿青紫者,以鲜生地捣烂厚敷,自能去瘀消肿,活血定痛,知地黄去瘀自有天然作用,不可误认其腻滞物质,而遂疑古人之言。惟唐宋以降,破血逐瘀诸方,已无复采用及此者,盖亦嫌其厚腻有余,终非攻坚陷阵之将。
8.《本经》:主折跌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,作汤除寒热积聚,除痹。生者尤良。
9、《药性论》:补虚损,温中下气,通血脉,治产后腹痛,主吐血不止。
10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惊悸劳劣,心肺损,吐血,鼻衄,妇人崩中血晕,助筋骨。
11.王好古:主心病,掌中热痛,痹气痿蹶,嗜卧,足下热而痛。
12.《本草从新》:治血虚发热,常觉饥馁,倦怠嗜卧,胸膈痞闷;调经安胎。
13.《本草乘雅半偈》:种植地黄之后,其土便苦,次年止可种牛膝,再二年可种山药,足十年上味转甜,始可复种地黄,否则味苦形瘦,不堪药也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块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ehmannia glutinosa (Gaertn.)Libosch.ex Fisch. Et Mey.
采收和储藏:10-11月采挖鲜地黄后随即用无烟火烘炕,注意,控制制火力,要先大后小,炕每日要翻动1-2次,当块根变软、外皮变硬、里面变黑即可取出,堆放1-2d,使其回潮后,再炕至干即成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主要为栽培,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。
资源分布:河南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山西、陕西:内蒙古。湖南。湖北、四川等地均有分布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地髓(《本经》),原生地(《本草正义》),干生地(《中药志》)。

【出处】《本经》

【性味】甘苦,凉。 ①《本经》:"味甘,寒。" ②《别录》:"苦,无毒。"

【归经】入心、肝、肾经。 ①李杲:"入手、足少阴,手、足厥阴。" ②《汤液本草》:"入手太阳、少阴经。" ③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心、肝、脾、肺四经。"

【功用】滋阴,养血。治阴虚发热,消渴,吐血,衄血,血崩,月经不调,胎动不安,阴伤便秘。 ①《本经》:"主折跌绝筋,伤中,逐血痹,填骨髓,长肌肉,作汤除寒热积聚,除痹。生者尤良。" ②《别录》:"主男子五劳七伤,女子伤中,胞漏下血,破恶血,溺血,利大小肠,去胃中宿食,补五脏,内伤不足,通血脉,益气力,利耳目。" ③《药性论》:"补虚损,温中下气,通血脉,治产后腹痛,主吐血不止。"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惊悸劳劣,心肺损,吐血,鼻衄,妇人崩中血晕,助筋骨。" ⑤王好古:"主心病,掌中热痛,痹气痿蹙,嗜卧,足下热而痛。" ⑥《本草从新》:"治血虚发热,常觉饥馁,倦怠嗜卧,胸膈痞闷;调经安胎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5钱,大剂1~2两;熬膏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捣敷。

【注意】脾虚泄泻、胃虚食少、胸膈多痰者慎服。 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"勿令犯铜铁器,令人肾消并白髭发,损荣卫也。" ②《本草经集注》:"得麦门冬、清酒良。恶贝母。畏芜荑。" ③《品汇精要》:"忌萝卜、葱白、韭白、薤白。" ④《医学入门》:"中寒有痞、易泄者禁。"

【炮制】干地黄:用水稍泡,洗净泥砂杂质,捞出焖润,切片晒干或烘干。生地黄炭:取洗净的干地黄,置煅锅内装八成满,上面覆盖一锅,两锅接缝处用黄泥封固,上压重物,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,挡住火门,待凉后,取出;或将干地黄置锅内直接炒炭亦可。 《纲目》:"《本经》所谓干地黄者,即生地之干者也,其法取地黄一百斤,择肥者六十斤,洗净,晒令微皱,以拣下者洗净,木臼中捣绞汁尽,投酒更捣,取汁拌前地黄,日中晒干或火焙干用。"

【来源】为玄参科植物地黄根茎。10~11月间采挖根茎,除去茎叶、须根,洗净泥土,即为鲜地黄。干地黄(不用水洗)直接置焙床上缓缓烘焙,须经常翻动,至内部逐渐干燥而颜色变黑,全身柔软,外皮变硬时即可取出。亦可用晒干法。

【分布】主要为栽培,亦野生于山坡及路边荒地等处。河南、浙江、江苏、安徽、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山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等地均有分布。主产河南、浙江。河北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山西等地亦产。以河南所产者最为著名。

【备注】河南栽培者,称怀庆地黄,其主要特点为植株较大;根茎较肥大,呈块状、圆柱形或纺锤形;花不密集于茎顶,成稀疏的总状花序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