贯众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止泺、贯节、贯渠、百头、虎卷、扁苻、贯来、贯中、渠母、贯钟、伯芹、药渠、黄钟、伯萍、乐藻、草鸱头、伯药、药藻、凤尾草、蕨薇菜根、贯仲、管仲、绵马贯仲

【出处】1.《吴普本草》:贯众,叶青黄,两两相对,茎黑毛聚生,冬夏不死,四月华白,七月实黑,三月、八月采根,五月采叶。
2.《别录》:贯众,生玄山山谷,及冤句少室山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阴干。
3. 陶弘景:贯众,近道亦有。叶如大蕨,其根形毛芒全以老鸱头,故呼为草鸱头。
4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贯众,苗似狗脊,状如雉尾,根直多枝,皮黑肉赤,曲者名草鸱头,今所在山谷阴处有之。
5.《

【性味】苦;涩;微寒;有小毒

【归经】肝;胃经

【功用】杀虫;清热;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风热感冒;温热癍疹;吐血;咳血;衄血;便血;崩漏;血痢;带下及钩、蛔、绦虫等肠寄生虫病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5-15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涂。

【注意】阴虚内热及脾胃虚寒者不宜,孕妇慎用。

【炮制】贯众:用清水稍浸,取出,早晚各洒水一次,润软,切片,晒干。贯众炭:取净贯众片炒至焦黑色为度,喷洒清水,放凉。

【论述】1.《纲目》:贯众,大治妇人血气。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,快斑散用之,云贯众有毒,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。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,非古法之分经也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贯众,以其苦寒,故主腹中邪热气诸毒。苦以泄之,亦兼有散之之义,故破症瘕。苦寒能除风热,故止头风。金疮出血后必发热,泄热散结,则金疮自止。
3.《本草汇言》:贯众,杀虫化症药也。前古主腹中邪热结气,故时人用为杀虫化症瘸,皆属腹中邪热湿郁结气也。苏氏方,又治下血崩淋,衄血不止,亦取其气味苦寒散结热耳。但性寒气燥有毒,如病人营虚血槁,肝肾有火,并阴虚咳嗽人,不可加用。
4.《本草正义》:贯众,苦寒沉降之质,故主邪热而能上血,并治血痢下血,甚有捷效,皆苦以燥湿、寒以泄热之功也。然气亦浓厚,故能解时邪热结之毒。《别录》除头风,专指风热言之,凡大头疫肿连耳目,用泄散而不遽应者,但加入贯众一味,即邪势透泄,而热解神清,不独苦寒泄降,亦气之足以散邪也。故时疫盛行,宜侵入水缸中,常饮则不传染,而井中沉一枚,不犯百毒,则解毒之功,尤其独着,不得以轻贱而忽之。
5.《本经》:主腹中邪热气,诸毒,杀三虫。
6.《别录》:去寸白,破症瘕,除头风,止金疮。
7.《本草图经》:止鼻衄。
8.《滇南本草》:祛毒,止血,解水毒。
9.《纲目》:治下血崩中,带下,产后血气胀痛,斑疹毒,漆毒,骨哽。
10.《会约医镜》:治邪热腹痛,解时行疫气。
11.《本经续疏》:治喉痹,消顽肿。
12.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驱虫,止血,清热解毒。治蛔虫,绦虫,虫积腹痛;子宫功能性出血,白带。贯众放在水缸中,饮用其水,预防流行性感冒、感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麻疹。
13.《陕西中草药》:清热解毒,止血杀虫。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。治便血、尿血、鼻衄、月经过多、蛔虫症、蛲虫症。
14. 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祛风活血,补肝肾。治风寒湿痹,腰膝酸痛,遗尿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的根茎及叶柄残基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crassirhizoma Nakai
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,将全株挖起,除去地上部分及须根,洗净,晒干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00-1200m的林下沼泽地或林下阴湿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、河北等地及北京市。

【毒性】毒性绵马有毒,故已少用。所幸它在肠胃道不易吸收,但如肠中有过多脂肪,则可促进吸收而致中毒。它能麻痹随意肌(包括心肌),对胃肠道有刺激,严重时导致呕吐、下泻,还能引起视力障碍,甚至失明(视网膜血管痉挛及伤害视神经);中毒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之障碍,震颤、惊厥乃至延脑麻痹。对孕妇、虚弱患者、小儿、实质器官的疾病患者、消化道溃疡者皆禁用。粗茎鳞毛蕨注射液,临床应用尚未发现有何副作用,动物试验,毒性较轻,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4±0.04ml/kg。应准确掌握剂量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萹苻、泺(《尔雅》),贯节、贯渠、百头、虎卷、扁符(《本经》),贯中、贯钟、贯来、渠母、伯芹、药渠、黄钟(《吴普本草》),伯萍、乐藻(《别录》),草鸱头(陶弘景),伯药、药藻(《经典释文》),凤尾草(《本草图经》),蕨薇菜根(《滇南本草》),黑狗脊、贯仲、管仲(《纲目》)。

【出处】《本经》

【性味】苦,凉。 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微寒。" ②《吴普本草》:"神农、歧伯:苦,有毒。一《经》甘,有毒。黄帝:咸酸,一《经》苦,无毒。" ③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咸涩。" ④《陕西中草药》:"味涩、苦,性寒,有小毒。" ⑤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苦甘,温。"

【归经】入肝、胃经。 ①《本草新编》:"入阳明胃经,亦入心、肺。" ②《得配本草》:"入足厥阴经。" 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肾二经。" ④《本草撮要》:"入手太阴、足厥阴经。"

【功用】杀蛔、绦、蛲虫,清热,解毒,凉血,止血。治风热感冒。温热斑疹,吐血,衄血,肠风便血,血痢,血崩,带下,疮疡,尿血,月经过多,刀伤出血,蛔虫、饶虫、绦虫病,人工流产,产后出血。 ①《本经》:"主腹中邪热气,诸毒,杀三虫。" ②《别录》:"去寸白,破症瘕,除头风,止金疮。" ③《本草图经》:"止鼻衄。" ④《滇南本草》:"祛毒,止血,解水毒。" ⑤《纲目》:"治下血崩中,带下,产后血气胀痛,斑疹毒,漆毒,骨哽。" ⑥《会约医镜》:"治邪热腹痛,解时行疫气。" ⑦《奉经续疏》:"治喉痹,消顽肿。" ⑧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驱虫,止血,清热解毒。治蛔虫,绦虫,虫积腹痛;子宫功能牲出血,白带。贯众放在水缸中,饮用其水,预防流行性感冒、感冒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、麻疹。" ⑨《陕西中草药》:"清热解毒,止血杀虫。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、流行性腮腺炎等传染病。治便血。尿血、鼻衄、月经过多、蛔虫症、蛲虫症。" ⑩金华《常用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》:"祛风活血,补肝肾。治风寒湿痹,腰膝酸痛,遗尿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调涂。

【注意】阴虚内热及脾胃虚寒者不宜,孕妇慎用。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藋菌为之使。" ②《药性论》:"赤小豆为使。" ③《本草经疏》:"病人虚寒无实热者禁用。" ④《云南中草药》:"孕妇忌服。"

【炮制】贯众:用清水稍浸,取出,早晚各洒水一次,润软,切片,晒干。贯众炭:取净贯众片炒至焦黑色为度,喷洒清水,放凉。

【论述】①《纲目》:"贯众,大治妇人血气。王海藏治夏月痘出不快,快斑散用之,云贯众有毒,而能解腹中邪热之毒。病因内感而发之于外者多效,非古法之分经也。" ②《本草经疏》:"贯众,以其苦寒,故主腹中邪热气诸毒。苦以泄之,亦兼有散之之义,故破症瘕。苦寒能除风热,故止头风。金疮出血后必发热,泄热散结,则金疮自止。" ③《本草汇言》:"贯众,杀虫化症之药也。前古主腹中邪热结气,故时人用为杀虫化症,皆属腹中邪热湿郁结气也.苏氏方,又治下血崩淋,衄血不止,亦取其气味苦寒散结热耳。但性寒气燥有毒,如病人营虚血槁,肝肾有火,并阴虚咳嗽人,不可加用。" ④《本草正义》:"贯众,苦寒沉降之质,故主邪热而能止血,并治血痢下血,甚有捷效,皆苦以燥湿、寒以泄热之功也。然气亦浓厚,故能解时邪热结之毒。《别录》除头风,专指风热言之,凡大头疫肿连耳目,用泄散而不遽应者,但加入贯众一味,即邪势透泄,而热解神清,不独苦寒泄降,亦气之足以散邪也。故时疫盛行,宜浸入水缸中,常饮则不传染,而井中沉一枚,不犯百毒,则解毒之功,尤其独著,不得以轻贱而忽之。"

【来源】主要为鳞毛蕨科植物粗茎鳞毛蕨,蹄盖蕨科植物蛾眉蕨,球子蕨科植物荚果蕨,紫萁科植物紫萁,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苏铁蕨狗脊蕨等的根茎。春、秋采挖,削去叶柄、须根,除净泥土,晒干。

【备注】贯众的品种,历来就很复杂,除上述品种外,尚有多种蕨类植物的根茎在不同地区作贯众使用。如辽东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河南、山东、湖南;单芽狗脊蕨的根茎使用于甘肃、湖南、云南、贵州;多鳞耳蕨的根茎使用于西藏地区;欧洲鳞毛蕨的根茎使用于新疆。另外,鳞毛蕨科植物山地贯众习称贯众,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所载的贯众相符,但这种植物的根茎,目前很少作贯众入药,仅在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西等省的部分县及江苏南京等地民间使用。参见"昏鸡头"条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