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耳朵刷子、挖耳朵草、珍珠草、鼓槌草、衣钮草、谷精珠<头状花序>
【性味】辛、甘,平。
【归经】归肝、肺经。
【功用】疏散风热,明目,退翳。用于风热目赤,肿痛羞明,眼生翳膜,风热头痛。
【用法】4.5~9g。
【炮制】除去杂质,切段。
【来源】本品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. 的干燥带花茎的头状花序。秋季采收,将花序连同花茎拔出,晒干。
【备注】(1)同属植物尚有下列两种,在不同地区亦供药用:赛谷精草(流星草)Eriocaulon sieboldianum Sieb. et Zucc. ex Steud.;华南谷精草(谷精珠)Eriocaulon saxangulara L.。 (2)眼科常用药物,对风热目疾,翳膜遮睛等症,常与菊花、桑叶、防风、生地、麦冬、赤芍、牛蒡子等配伍应用。
【别名】戴星草(《开宝本草》),文星草、流星草(《纲目》),移星草(《现代实用中药》),珍珠草(《江苏植药志》),鱼眼草(《陆川本草》),天星草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佛顶珠、灌耳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【出处】《开宝本草》
【性味】辛甘,凉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甘,平。" ②《日华子本草》:"凉。"
【归经】入肝、胃经。 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厥阴、阳明经。"
【功用】祛风散热,明目退翳。治目翳,雀盲,头痛,齿痛,喉痹,鼻衄。 ①《开宝本草》:"主疗喉痹,齿风痛,及诸疮疥。" ②《纲目》:"治头风痛.目盲翳膜,痘后生翳,止血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4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撒。
【注意】①《本草述》:"忌铁。" ②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虚病目者禁用。"
【来源】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的带花茎的花序。8~9月采收,将花茎拔出,除去泥杂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长于水稻田或池沼边潮湿处。分布安徽、扛苏、浙江、台湾、广东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贵州、云南、陕西等地。主产江苏,浙江。此外,湖北、安徽、江西等地亦产。
【备注】同属植物赛谷精草及白珠谷精草的带花茎的头状花序亦同等入药。头状花序较小,直径2~4毫米,灰黄色,小花十几朵,较疏松排列,花茎细而柔软,有时带有叶片。产于江苏、浙江、四川等地。 在广东、广西、福建等地,习惯使用华南谷精草及毛谷精草的头状花序,通称"谷精珠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