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红石耳子、石耳子
【出处】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。
【性味】微苦;性平
【归经】胃经
【功用】理气健胃;利水消胀。主消化不良;腹痛;痢疾;疳积。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5g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石耳科植物红腹石耳的地衣体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mbilicaria hypococcinea(Jatta)Lia-no
采收和储藏:夏季雨后或细雨天采收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高山带的岩石表面,单生或成片生长。也见于岩石缝中的风化石砾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西藏。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【别名】石耳子、黄底石耳
【性味】淡、微苦,平。
【功用】健胃消食,理气止痛。用于消化不良,小儿疳积,腹胀,腹痛,痢疾。
【用法】3~5钱。
【来源】地衣类石耳科石耳属植物红腹石耳Gyrophora hypocrocina Jatta,以叶状体入药。夏季雨后或细雨天采收,除去杂物,晒干。
【备注】(1)同属植物黑石耳Gyrophora ternata Ach.与前种近似,可作红石耳的类同品入药。皮果衣属植物皮果衣Dermatocarpon miniatum (L.) Mann.与上种形态相似,也作红石耳的类同品入药。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出处】《陕西中草药》
【性味】淡微苦,平。
【功用】健胃消食,利水消胀,驱虫。治消化不良,腹痛,痢疾,小儿疳积,痞块,蛔虫病,白带。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5钱。
【来源】为脐衣科植物红腹脐衣的子实体。雨后采收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高山石上。分布陕西、山西等地。
【备注】此外,还有下列两种,同等入药。盘形石耳,表面暗褐色,里面褐色。朱红革壳衣,表面灰白色,里面黄褐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