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槐实、槐子、槐荚、槐豆、槐连灯、九连灯、天豆、槐连豆。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备要》;1.《纲目》:梁书言,庚肩吾常服槐实,年七十余,发鬃皆黑,目看细字。古方以子入冬月中胆中债之,阴干百日,每食后吞一枚,云久服明目,白发还黑,有痔及下血看,尤宜服之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
【功用】凉血止血;清肝明目。主痔疮出血;肠风下血;血痢;崩漏;血淋;血热吐衄;肝热目赤;头晕目眩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5-15g;或入丸、散;嫩角捣汁。外用:适量,水煎洗;研未掺或油调敷。
【注意】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。
1.本草经集注:景天为之使。
2.本草经疏:病人虚寒,脾胃作泄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,外证似同,内因实异,即不宜服。
3.本经逢原:胃虚食少及孕妇勿服。
【炮制】1.蜜槐角:先取槐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,喷入蜜水,再炒至外皮光亮、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凉。(每槐角100斤,用炼熟蜂蜜5斤)。
2.槐角炭:将净槐角置锅内,文火炒至外表呈焦黑色,内呈老黄色为度,取出放凉。(雷公炮炙论)凡采得(槐子),铜锤锤之令破,用乌牛乳浸一宿,蒸过用。
【论述】1.《本草经疏》:槐实,其主五内邪气热者,乃热邪实也;唾涎多者,脾胃有热也:伤绝之病,其血必热;五痔由于大肠火热,火疮,乃血为火伤;妇人乳症,肝家气结血热所成;子藏急痛,由于血热燥火。槐为苦寒纯阴之药,为凉血要品,故能除一切热,散一切结,清一切火,如上诸病,莫不由斯三者而成,故悉主之。
2.《本经逢原》:槐者,益肾清火,与黄柏同类异洽。盖黄柏专滋肾经血燥,此则专滋肾家津枯。观《本经》主治,皆脾胃有热,阴滓不足之病。止涎唾,肾司闭藏之职也。下焦痔瘦肠风,风热便血,年久不止者,用此一味熬膏,炼蜜收服。妇人乳鹿,子藏急痛,皆肝家血热之患,甩以清热滋燥,诸证自安。上皆指槐角而言,其角中核子,专主明目。久服须发不白,益肾之功可知。
3.《本草求真》:槐角,书所云能疏肝经风热者,非是具有表性,得此则疏,实因热除而风自息之意。凡书所着治功,多有如此立说,不可不细体会而详究耳。
4.《本经》:主五内邪气热,止涎唾,补绝伤,五痔,火疮,妇人乳症,子藏急痛。
5.《别录》:堕胎。
6.《本草拾遗》:杀虫去风,明目除热泪,头脑心胸间热; 风烦闷,风眩欲倒,心头吐涎如醉,漾漾如船车上者。④日华子本草: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。
7.李杲:治口齿风,凉大肠,润肝燥。
8.《滇南本草》:止血散疽。治五痔肠风下血,赤白热 泻痢疾。
9.《会约医镜》:清心、肺、脾、肝、大肠之火。治心腹热痛。
10.《本草求原》:槐角润肝养血。治疳,疔,血痢,崩血:其角中核子,补脑,杀虫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槐Sphora japonica L.的果实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phora japonica L.
采收和储藏:多于11-12月果实成熟时采收。将打落或摘下的果实平铺席上,晒至干透成黄绿色时,除去果柄及杂质,或以沸水稍烫后再晒至足干。鲜果实在果期随采随用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栽培于屋边、路边。
资源分布:全国各地普遍栽培。
【毒性】槐豆仁及槐豆仁连皮制成浸膏,于家兔皮下注射,可使红细胞减少,后者尤甚,说明槐角中含有一种破坏红细胞的物质。槐角浸膏注射于青蛙、蜥蝎及小白鼠结果皆中毒致死,足以说明槐角有毒。槐树种子提取液能使兔、猪、人的红细胞凝集,种子、荚、果肉均含有抗A、抗B、抗H凝集素。另据苏联介绍槐树的花、果、叶各部分酊剂毒性不大,小剂量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,兴奋呼吸,轻度降低血压;大剂量可抑制某些反射机能。槐角浸膏能使家兔及豚鼠的红细脆减少,尤以荚果作用为强。槐实中的种子提取液能使兔、猪、人的红细胞凝集。所含的植物血凝素有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。诱变实验无致畸性。
【性味】苦,寒。
【归经】归肝、大肠经。
【功用】清热泻火,凉血止血。用于肠热便血,痔肿出血,肝热头痛,眩晕目赤。
【用法】6~9g。
【炮制】槐角:除去杂质。 蜜槐角:取净槐角,照蜜炙法(附录Ⅱ D)炒至外皮光亮、不粘手。每100kg槐角 ,用炼蜜5kg 。
【来源】本品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. 的干燥成熟果实。冬季采收,除去杂质,干燥。
【别名】槐实(《本经》),槐子(陶弘景),槐豆(《本草原始》),槐连灯、九连灯、天豆(《河南中药手册》),槐连豆(《中药材手册》)。
【出处】《本草备要》
【性味】苦,寒。 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寒。" ②《别录》:"酸咸,无毒。" ③《本草蒙筌》:"味苦辛咸,气寒,无毒。"
【归经】入肝、大肠经。 ①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心、肝、大肠三经。" ②《本草经疏》:"入手、足阳明,兼入足厥阴经。"
【功用】清热,润肝,凉血,止血。治肠风泻血,痔血,崩漏,血淋,血痢,心胸烦闷,风眩欲倒,阴疮湿痒。 ①《本经》:"主五内邪气热,止涎唾,补绝伤,五痔,火疮,妇人乳瘕,子藏急痛。" ②《别录》:"堕胎。" ③《本草拾遗》:"杀虫去风,明目除热泪,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,风眩欲倒,心头吐涎如醉,漾漾如船车上者。"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丈夫女人阴疮湿痒。" ⑤李杲:"治口齿风,凉大肠,润肝燥。" ⑥《滇南本草》:"止血散疽。""治五痔肠风下血,赤白热泻痢疾。" ⑦《会约医镜》:"清心、肺、脾、肝、大肠之火。治心腹热痛。" ⑧《本草求原》:"槐角润肝养血。治疳,疔,血痢,崩血;其角中核子,补脑,杀虫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2~5钱;或入丸,散;嫩角捣汁用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【注意】脾胃虚寒及孕妇忌服。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景天为之使。" ②《本草经疏》:"病人虚寒,脾胃作泄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,外证似同,内因实异,即不宜服。" ③《本经逢原》):"胃虚食少及孕妇勿服。"
【炮制】蜜槐角:先取槐角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,喷入蜜水,再炒至外皮光亮、不粘手为度,取出放凉。(每槐角100斤,用炼热蜂蜜5斤)槐角炭:将净槐角置锅内,文火炒至外表呈焦黑色,内呈老黄色为度,取出放凉。 《雷公炮炙论》:"凡采得(槐子),铜锤锤之令破,用乌牛乳浸一宿,蒸过用。"
【论述】①《本草经疏》:"槐实,其主五内邪气热者,乃热邪实也:唾涎多者,脾胃有热也;伤绝之病,其血必热;五痔由于大肠火热,火疮,乃血为火伤;妇人乳瘕,肝家气结血热所成;子藏急痛,由于血热燥火。槐为苦寒纯阴之药,为凉血要品,故能除一切热,散一切结,清一切火,如上诸病,莫不由斯三者而成,故悉主之。" ②《本经逢原》:"槐者,益肾清火,与黄柏同类异治。盖黄柏专滋肾经血燥,此则专滋肾家津枯。观《本经》主治,皆脾胃有热,阴津不足之病。止涎唾,肾司闭藏之职也。下焦痔瘘肠风,风热便血,年久不止者,用此一味熬膏,炼蜜收服。妇人乳瘕,子藏急痛,皆肝家血熟之患,用以清热滋燥,诸证自安。上皆指槐角而言,其角中核子,专主明目。久服须发不白,益肾之功可知。" ③《本草求真》:"槐角,书所云能疏肝经风热者,非是具有表性,得此则疏,实因热除而风自息之意。凡书所著治功,多有如此立说,不可不细体会而详究耳。"
【来源】为豆科植物槐的果实。冬至后,果实成熟时采摘,除去梗、果柄等杂质,晒干。
【分布】全国各地均产,主产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辽宁等地。
【毒性】槐豆仁及槐豆仁连皮制成浸膏,于家兔皮下注射,可使红细胞减少,后者尤甚,说明槐角中含有一种破坏红细胞的物质。槐角浸膏注射于青蛙、蜥蝎及白鼠结果皆中毒致死,足以说明槐角有毒。槐树种子提取液能使兔、猪、人的红细胞凝集,种子、荚、果肉均含有抗A、抗B、抗H凝集素。另据苏联介绍槐树的花、果、叶各部分酊剂毒性不大,小剂量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,兴奋呼吸,轻度降低血压;大剂量可抑制某些反射机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