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地黄瓜、青地黄瓜、烙铁草、犁头草、白花地下、宝剑草、长萼堇菜、翁域、犁嘴草、剪刀菜、紫花地丁、尼泊尔堇莱、紫花地丁
【出处】出自于《草木便方》
【性味】味微苦;辛;性寒
【归经】大肠;心;肝经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;散瘀消肿。主疮疡肿毒;喉痛;乳痈;肠痈;黄疸;目赤肿痛;跌打损伤;刀伤出血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15g;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【注意】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虚寒者忌服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堇菜植物戟叶堇菜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ola patrinii D C., Viola inconspicua Bl., Viola betonicifolia Smith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洗净,除去杂质,鲜用或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田野路边、山坡草地、灌丛、林缘等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台湾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【别名】地黄瓜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青地黄瓜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烙铁草、犁头草(《重庆草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草木便方》
【性味】辛微苦,寒。 ①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寒,味辛酸,无毒。"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,:"苦,寒,无毒。" 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淡,性平,无毒。"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,散瘀消肿。治肠痈,疔疮,红肿疮毒,黄疸,淋浊,目亦生翳。 ①《草木便方》:"治月瘕胀满,刀斧伤。" 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去风火,消毒肿疔疮,散瘀血。"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通经,消肿,解毒。治红肿疮毒,疔疮及淋浊。" 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清热解毒。治阳黄,肠痈,疔疮,热毒。" ⑤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眼疾及瘩背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1~2两)。外用:捣敷。
【注意】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虚寒者忌服。"
【来源】为堇菜科植物白花地丁、长萼堇菜或尼泊尔堇菜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2~7月有花果时采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