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出处】出自《重庆草药》。
【性味】辛;甘;性平
【功用】补益脾肾;平降肝阳;清热解毒;活血消肿。主体虚乏力;耳鸣耳聋;头目眩晕;白带;乳痈;肺痈;跌打损伤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【论述】1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气虚耳聋,妇人白带。
2.《广州植物志》:跌打刀伤之要药。
3.《重庆草药》:益气,行血,祛风,解热。治虚弱、风热、头昏、气虚耳鸣、血气痛、白带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灭炭母草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chinense 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鲜用或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山谷、水边、湿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出处】《重庆草药》
【性味】酸甘,平。 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 ②《重庆草药》:"味甘酸,性温平。"
【功用】治气虚头昏,耳鸣,耳聋,白带,跌打损伤。 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气虚耳聋,妇人白带。" ②《广州植物志》:"跌打刀伤之要药。" ③《重庆草药》:"益气,行血,祛风,解热。治虚弱、风热、头昏、气虚耳鸣、血气痛、白带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5钱(鲜品1~2两)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来源】蓼科植物火炭母草的根。夏、秋采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