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珧柱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马甲柱、角带子、江瑶柱

【出处】1.出自《本草从新》。
2.《闽中海错疏》:江珧壳色如淡菜,上锐下平,大者长尺许,肉白而韧,柱圆而脆。沙蛤之美在舌,江珧之美在柱。四明奉化县者佳。

【性味】味甘;咸;性平

【归经】脾;肾经

【功用】滋阴补肾;调中消食。主消渴;小便频数;宿食停滞

【用法】内服:煮食,适量。

【论述】1.《本草从新》:下气调中,利五脏,疗消渴,消腹中宿食。
2.《本草求原》:滋真阴,止小便。
3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补肾。与淡菜同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的后闭壳肌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nna(Atrina)Pectinata Linnaeus
采收和储藏:冬季至春季采捕,捕得后,除去肉,取后闭壳肌,鲜用或加工为干制品,俗称“干贝”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活于低潮线附的至水深30-40m的泥沙质海底。以贝壳的前端插入泥沙内,仅后端1/3露出沙面。生殖期5-9月间,雌雄异体,性成熟时的生殖腺,雌性为橙红色;雄性为乳白色,体外受精。
资源分布:我国黄海、渤海、东海、南海均有分布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马甲柱(《闽中海错疏》),角带子(《本草求原》)。

【出处】《本草从新》

【性味】甘咸,平。 ①《本草从新》:"甘咸,微温。" ②《本草求原》:"甘,平,无毒。"

【功用】滋阴补肾,调中。 ①《本草从新》:"下气调中,利五脏,疗消渴,消腹中宿食。" ②《本草求原》:"滋真阴,止小便。" ③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补肾。与淡菜同。"

【来源】为江珧科动物栉江珧后闭壳肌。全年都可捕捉。捕得后,剖取肉柱,鲜食;或加工为干制品,俗称"干贝"。

【分布】生活于浅海泥沙底。我国南北沿海都有分布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