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脚刺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三颗针、九莲小檗、鸡足黄连。

【出处】出自《贵阳民间药草》。

【性味】苦;性寒;

【归经】肝;脾;胃经

【功用】清热;解毒。主湿热泻痢;热淋;目赤肿痛;牙龈红肿;咽喉肿痛;痄腮;丹毒;湿疹;热毒疮疡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6-9g。外用:适量,乳汁泡点眼;或研末调敷。

【论述】1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解热,健胃,消炎。去眼热,明目。
2.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清火,解毒,健胃,明目。治湿热黄疸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双子叶植物药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的根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julianae Schneid
采收和储藏:栽后5-6年即可收获,一般全年可采,秋季为佳。全根挖起,洗净,砍下茎干,鲜用或干用。干用时先把新鲜粗根或茎干斜切成约0.5cm厚的薄片,细根则切成约3cm长的短节,炕干、烤干或太阳上晒干,但不宜于烈日下曝晒。干品用篾包包装运输或贮藏,放置于干燥处,防止受潮而发霉变质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100-1700m的向阳杂木林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狭西、湖北、四川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刺黄芩、刺小檗、三颗针、压妹刺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刺黄连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。

【出处】《贵阳民间药草》

【性味】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苦,寒,无毒。"

【功用】清热,解毒。治泄泻,痢疾,湿热黄疸,眼赤肿痛,疮毒。 ①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解热,健胃,消炎。去眼热,明目。" 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清火,解毒,健胃,明目。治湿热黄疸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0.5~1两)。外用:煎水洗、研末撒或调敷。

【来源】为小檗科植物安徽小檗。全年均可采挖。洗净,晒干。

【分布】分布安徽、江西、贵州等地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