景天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戒火、慎火、火母、据火、救火、慎火草、护花草、拔火、谨火、挂壁青、护火、辟火、火丹草、火焰草、八宝草、佛指甲、火炊灯、绣球花、跤蹬草、土三七、龙头三七、蚕豆七、观音扇、橡皮七、活血三七、胶稔草、美人草、猪脚草。

【出处】1.《名医别录》:景天,生太山川谷。四月、七月采,阴干。
2.《本草图经》:景天,春生苗,叶似马齿而大,作层而上,茎极脆弱,夏中开红紫碎花,秋后枯死,亦有宿根者。四月、七月采其花并苗叶阴干。

【性味】苦;酸;寒

【归经】心;肝;肾;大肠经
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赤游丹毒;疔疮痈疖;火眼目翳;烦热惊狂;风疹;漆疮;烧烫伤;蛇虫咬伤;吐血;咯血;月经量多;外伤出血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5-30g,鲜品50-100g,或捣汁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取汁摩涂、滴眼;或研粉调搽;或煎水外洗。

【注意】脾胃虚寒者忌服。
1.《本草经疏》:一切病得之寒湿,恶寒喜热者勿服。
2.《本草汇言》:苟非实热火邪,切勿轻用以动脾气,惟外涂无碍。
3.《闽东本草》:忌铁器。虚寒便溏者忌用。

【炮制】挣去杂质,晒干备用。

【论述】1.《本经》:主大热火疮,身热烦,邪恶气。花主妇人漏下赤白,明目。
2.《别录》:治痂,寒热风痹,诸不足。
3. 陶弘景:疗金疮,止血。以洗浴小儿,去烦热惊气。
4.《药性论》:治风疹恶痒,主小儿丹毒,治发热惊疾。
5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心烦热狂,赤眼,头痛寒热,游风丹肿,女人带下。
6.《本草衍义》:浓研取汁,涂火心疮。
7.《本草从新》:专清热毒。捣敷蛇咬。
8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解热,止渴生律,止咳,治喉炎及虫咬伤。
9.《四川中药志》:叶能贴火眼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景天科植物八宝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lotelephium erythrostictum(Miq.)H.Ohba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全草,除去泥土,置沸水中稍烫,晒干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草丛、石缝中或沟边湿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【别名】活血三七、八宝、胡豆七、大打不死

【性味】酸、苦,平。

【功用】祛风利湿,活血散瘀,止血止痛。用于喉炎,荨麻疹,吐血,小儿丹毒,乳腺炎;外用治疔疮痈肿,跌打损伤,鸡眼,烧烫伤,毒蛇咬伤,带状疱疹,脚癣。

【用法】0.5~1两;外用适量,捣烂敷患处或捣汁外搽患处。

【来源】景天科景天属植物景天Sedum erythrostictum Miq.,以全草入药。全年可采,多鲜用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戒火、慎火(《本经》),火母、据火、救火(《别录》),慎火草(《千金方》),护花草、拔火、谨火(《履巉岩本草》),挂臂青(《本草蒙筌》),护火、辟火(《纲目》),火丹草(《本经逢原》),火焰草、八宝草、佛指甲(《植物名实图考》),火炊灯(《分类草药性》),绣球花、跤蹬草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胡豆七、大打不死(《四川中药志》),土三七(《湖南药物志》),胶稔草、美人草(《闽东本草》)。

【出处】《本经》

【性味】苦酸,寒。 ①《本经》:"苦,平。" ②《别录》:"酸,无毒。"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冷。"

【归经】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少阴经。"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经。"

【功用】清热,解毒,止血。治丹毒,游风,烦热惊狂,咯血、吐血,疗疮,肿毒,风疹,漆疮,目赤涩痛,外伤出血。 ①《本经》:"主大热火疮,身热烦,邪恶气。花主妇人漏下赤白,明目。" ②《别录》:"治痂疕,寒热风痹,诸不足。" ③陶弘景:"疗金疮,止血。以洗浴小儿,去烦热惊气。" ④《药性论》:"治风疹恶痒,主小儿丹毒,治发热惊疾。" ⑤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心烦热狂,赤眼,头痛寒热,游风丹肿,女人带下。" ⑥《本草衍义》:"浓研取汁,涂火心疮。" ⑦《本草从新》:"专清热毒。捣敷蛇咬。" ⑧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解热,止渴生津,止咳,治喉炎及虫咬伤。" ⑨《四川中药志》:"叶能贴火眼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0.5~1两;捣汁或入散剂。外用:捣汁涂或煎水洗。

【注意】脾胃虚寒者忌服。 ①《本草经疏》:"一切病得之寒湿,恶寒喜热者勿服。" ②《本草汇言》:"苟非实热火邪,切勿轻用以动脾气,惟外涂无碍。" ③《闽东本草》:"忌铁器。虚寒便溏者忌用。"

【来源】为景天种植物景天全草。7~8月间采收。

【分布】多栽培。或野生于山坡草地及沟边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湖北、陕西、山西、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浙江等地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