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石梅、石杨梅、石仙桃、石虾、鬼子头、七仙桃、穿线草、疳肿药、烂疮薯、叶上果
【出处】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【性味】苦;甘;微寒
【归经】肺;肝;脾经
【功用】解毒;利湿润肺止咳。主淋证;白浊;腹泻;血吸虫病腹水;瘰疬;疮疥;肺痨咳嗽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6-15g。
【论述】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有清热解毒、补血的功能。用于白浊、肺痨、瘰疬、疮疥、腹胀痛、便血、血吸虫病腹水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镰翅羊耳兰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paris bootanensis Griff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切段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附生于山谷岩石和林中树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