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荞叶七、荞麦七
【出处】出自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。
《本草纲目》:苦荞,出南方,春社前后种之。茎青多枝叶,似荞麦而尖,开花带绿色,结实亦似荞麦,稍尖而棱角不峭,其味苦恶。农家磨捣为粉,蒸使气馏,滴去黄汁,乃可作为糕饵食之,色如猪肝,谷之下者。
【性味】甘;性平;小毒
【归经】脾;胃;大肠经
【功用】健脾行滞;理气止痛;解毒消肿。主胃脘胀痛;消化不良;痢疾;腰腿痛;跌打损伤;痈肿恶疮;狂犬咬伤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0~15g;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.捣敷。
【注意】《本草纲目》:多食伤胃,发风动气,能发诸病,黄疾人尤当禁之。
【论述】1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健胃顺气,祛风除痰。治狂犬咬伤;外治恶疮,虫、蚊咬伤。
2.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除湿止痛,解毒消肿,健胃。治跌打损伤,腰腿疼痛,疮痈肿毒,消化不良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苦荞麦的根及根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agopyrum tataricum(L.)Gaertn.[polygonum tataricum L.」
采收和储藏:8~10月采收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湿润的沟谷、村边、草地。
资源分布:我国东北、西北、西南山区有栽培。亦有野生。
【别名】荞叶七(《陕西草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【性味】甘苦,平。 ①《纲目》:"甘苦,温,有小毒。" ②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涩,平,无毒。" ③《贵州草药》:"性平,味苦。"
【功用】治胃痛,消化不良,痢疾,劳伤,腰腿痛。 ①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:"健胃顾气,祛风除痰。治狂犬咬伤;外治恶疮,虫、蚊咬伤。" ②《内蒙古中草药》:"除湿止痛,解毒消肿,健胃。治跌打损伤,腰腿疼痛,疮痈肿毒,消化不良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0.3~1两;浸酒或研末。外用:捣敷。
【注意】《纲目》:"多食伤胃,发风动气,能发诸病,黄疾人尤当禁之。"
【来源】为蓼科植物苦养麦的根及根茎。8~10月采收。
【分布】生于林边、草地。东北、西北、西南等地均栽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