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经集注》。
《本草图经》:蓳竹、淡竹、苦竹,《本经》并不载所出州土,今处处有之。竹之类甚多,而入药者惟此三种,人多不能尽别。苦竹有白有紫,亦有二种:一种出江西及闽中,本极粗大,笋味殊苦,不可啖。一种出江、浙,近地亦时有,肉厚而叶长阔,笋微有苦味,俗呼甜苦笋,食品所最贵者,亦不闻入药用。
【性味】苦;寒
【归经】心;肝经
【功用】清心;利尿明目;解毒。主热病烦渴;失眠;小便短赤;口疮;目痛;失音;烫火伤。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6-12g。外用:适量,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【论述】1.《名医别录》:疗口疮,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
2.《食疗本草》:主口疮,目热,瘖哑。
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烦热发汗,治中风失音。
4.《本草纲目》:杀虫。
5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烦热,解毒,退小儿潮热,煅(末敷)汤火伤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 ) Keng f.(Arundinaria amara Keng)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摘,鲜用或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,多为栽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【性味】甘、淡,寒。
【功用】清热除烦,解渴,利尿。用于发热烦躁口渴,口舌生疮,尿少色黄。
【用法】1~4钱。
【来源】禾本科苦竹属植物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 (Keng)Keng f.,以嫩叶入药。全年可采,摘下嫩叶晒干。
【出处】《本草经集注》
【性味】《日华子本草》:"味苦,冷,无毒。"
【功用】清热,明目,利窍,解毒,杀虫。治消渴,烦热不眠,目痛,口疮,失音,汤火伤。 ①《别录》:"疗口疮,目痛,明目,利九窍。" 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口疮,目热,瘖哑。" 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不睡,止消渴,解酒毒,除烦热发汗,治中风失音。" ④《纲目》:"杀虫。" ⑤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烦热,解毒。退小儿潮热,煅(末敷)汤火伤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2~4钱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涂敷。
【来源】为禾本科植物苦竹的嫩叶。夏、秋采摘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于向阳山坡或平原。分布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长江流域及西南各地。我国南方各地均产,主产浙江、江苏、江西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