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【别名】豆渣菜、郎耶菜
【性味】苦、甘,平。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,养阴敛汗。用于感冒,扁桃体炎,咽喉炎,肠炎,痢疾,肝炎,泌尿系感染,肺结核盗汗,闭经;外用治疖肿,湿疹,皮癣。
【用法】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草捣烂敷,鲜草绞汁搽患处。
【来源】菊科刺针草属植物狼把草Bidens tripartita L.的全草。夏秋采收,去杂质,鲜用或晒干。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别名】乌阶(《尔雅》),乌杷(《尔雅》郭璞注),郎耶草(《本草拾遗》),小鬼叉(《东北药植志》),豆渣草(《四川中药志》),针包草,引线包(《杭州药植志》),大狼把草,接力草、针线包、一包针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本草拾遗》
【性味】苦甘,平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苦,平,无毒。" 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,味淡。" ③《闽东本草》:"性平,味苦甘。"
【功用】治气管炎,肺结核,咽喉炎,扁桃体炎,痢疾,丹毒,癣疮。 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亦白久痢,小儿大腹痞满,丹毒寒热。取根、茎煮服之。" ②《本草图经》;"主疗血痢。" ③《纲目》:"治积年癣,天阴即痒,搔出黄水者,捣末掺之。" ④《闽东本草》:"养阴益肺,清热解毒。治咳嗽喘息,咽喉肿痛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2~5钱(鲜者1~2两);研末成捣汁。外用:研末撒或捣汁涂。
【来源】为菊科植物狼把草的全草。夏、秋间割取地上部分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于水边湿地、沟渠及浅水滩,亦生于路边荒野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【备注】本品与其同属植物三叶鬼针草在四川地区均称为"豆渣草",并同等使用。三叶鬼针草在广东、广西为草药"金盏银盘"的主要品种,参见"金盏银盘"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