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出处】出自《唐本草》
【性味】苦、涩、辛凉
【归经】肺;脾;膀胱经
【功用】舒肝和胃,利水解毒。主霍乱吐泻腹痛,水肿,小便不利,小儿疝气,菌菇中毒。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15g;或鲜用捣汁服。外用:适量,捣敷或捣汁涂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药蔷薇科植物白梨、沙梨或秋子梨等的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.2.Pyrus pyrifolia (Burm.f.) Nakai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叶,鲜用或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1.白梨:生于海拔100-2000m的干旱寒冷地区山坡阳处。
2.沙梨:生于海拔100-1400m的温暖而多雨的地区。
3.秋子梨:生于海拔100-2000m的寒冷干燥的山区。
资源分布:1.白梨分布于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山东、河南等地。
2.沙梨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3.秋子梨分布东北、华北及山东、陕西、甘肃等地。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
【功用】治食菌中毒,小儿疝气。 ①《唐本草》:"主霍乱吐利不止,煮汁服之。" ②《日用本草》:"捣汁服,解中菌毒。" ③《滇南本草》:"敷疮。" ④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捣汁服,治小儿疝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或捣汁。外用:捣汁涂。
【来源】为蔷薇科植物白梨、沙梨或秋子梨等的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