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蜂肠、革蜂案、百穿、蜂剿、蜂房、大黄蜂窠、紫金沙、马蜂包、马蜂窝、虎头蜂房、野蜂房、纸蜂房、长脚蜂窝、草蜂子窝、蜂巢
【出处】出自《神农本草经》。
1.《雷公炮炙论》:蜂房有四件,一名革蜂案,二名石蜂案,三名独蜂案,四名是草蜂窠也。入药以革蜂寅为胜。
2.《唐本草》:此蜂房用树上悬得风露者,其蜂黄黑色,长寸许,非人家屋下小小蜂房也。
3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:露蜂房,树上大黄蜂窠也,大看如瓮,小者如桶,今所在有,十一月、十二月采。
4.《本草衍义》:露蜂房有两种,一种小而其色淡黄,窠长六、七寸至
【性味】味微甘;性平;小毒
【归经】肝;胃;肾经
【功用】祛风止痛;玫毒消肿;杀虫止痒。主风温痹痛;风虫牙痛;痈疽恶疮;瘰疬;喉舌肿痛;痔漏;风疹瘙痒;皮肤顽癣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5-10g;研末服,2-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、研末掺或调敷。
【注意】气虚弱及肾功能不全者慎服。
【炮制】露蜂房:洗净,蒸透,剪成小块,晒干;或略炒至微黄色。煅蜂房:取蜂房碎块入罐内,盐泥封固,煅存性,露去火毒。
1.《本经》:火熬之良。
2.《本草汇言》:剪碎,酒浸一宿,火上炙用。
【论述】1.《纲目》:露蜂房,阳明药也。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,亦皆取其以毒攻毒,兼杀虫之功耳。
2.《滇南本草》:治一切虚证,阳痿无子,采服之。
3.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:发汗除湿,清阴热。
3.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:舒筋活络,法风湿,利尿。治风湿性关节炎,腰膝湿痹,肾炎水肿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胡蜂科昆虫黄星长脚黄蜂或多种近缘昆虫的巢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istes mandarinus Saussure
采收和储藏:一般10-12月间采收,采后晒干,倒出死蜂,附去杂质,剪成块状,生用或炒、煅用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群栖性,营巢于树木上或屋檐下。
资源分布:他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【毒性】毒性:露蜂房水提取液小鼠静脉注射半数致死量为12.00±0.38g/kg, 皮下注射半数致死量为33.33±2.318g/kg。
【别名】蜂肠(《本经》),革蜂窠(《雷公炮炙论》),百穿、蜂剿(《别录》),大黄蜂窠(《蜀本草》),紫金沙(《圣济总录》),马蜂包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马蜂窝(《河南中药手册》),虎头蜂房、野蜂房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纸蜂房(《河北药材》),长脚蜂窝、草蜂子窝(《山东中药》)。
【出处】《本经》
【性味】甘,平,有毒。 ①《本经》:"味苦,平。" ②《别录》:"咸,有毒。" ③《纲目》:"甘,平,有毒。"
【归经】①《纲目》:"入阳明经。" 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肺二经。"
【功用】祛风,攻毒,杀虫。治惊痫,风痹,瘾疹瘙痒,乳痈,疔毒,瘰疬,痔漏,风火牙痛,头癣,蜂螫肿疼。 ①《本经》:"主惊痫瘈疭,寒热邪气,癫疾,肠痔。" ②《别录》:"疗蜂毒,毒肿。" ③《唐本草》:"灰之,酒服,主阴痿;水煮洗狐尿刺疮;服之疗上气,赤白痢,遗尿失禁、" 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牙齿疼,痢疾,乳痈;蜂叮,恶疮,即煎洗。" ⑤《本草汇言》:"驱风攻毒,散疔肿恶毒。" ⑥《本草述》:"治积痰久嗽,风惊颤掉,神昏错乱。"
【用法】外用:研束调敷或煎水熏洗。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
【注意】气血虚弱者慎服。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:"恶干姜、丹参、黄芩、芍药、牡蛎。" ②《本草经疏》:"病属气血虚,无外邪者,与夫痈疽溃后元气乏竭者,皆不宜服。"
【炮制】露蜂房:洗净,蒸透,剪成小块,晒干;或略炒至微黄色。煅蜂房:取蜂房碎块入罐内,盐泥封固,煅存性,露去火毒。 ①《本经》:"火熬之良。" ②《本草汇言》:"剪碎,酒浸一宿,火上炙用。"
【论述】《纲目》:"露蜂房,阳明药也。外科齿科及他病用之者,亦皆取其以毒攻毒,兼杀虫之功耳。"
【来源】为胡蜂科昆虫大黄蜂或同属近缘昆虫的巢。全年可采,但以冬季为多。采得后,晒干或略蒸后除去死蜂死蛹后再晒干。
【分布】群栖性,营巢于树木上或屋檐下。全国大部地区均有分布。全国大部地区均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