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卢会、讷会、象胆、奴会、劳伟
【出处】出自《开宝本草》。
1.《南海药谱》:芦荟,树脂也,《本草》不细委之,谓是象胆,殊非也。
2.《开宝本草》:卢会,俗呼为象胆,盖以其味苦如胆故也。
3.《南方主要有毒植物》:芦荟,全株的水液有毒。中毒症状:多食引起剧烈腹痛和腹泻。孕妇会流产。解救方法:洗胃;服蛋清及活性炭。对症治疗:适时使用镇痛剂。孕妇禁用吗啡。注意保胎:注射黄体酮及维生素E等。
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
【归经】肝;大肠经
【功用】泻下;清肝;杀虫。主热结便秘;肝火头痛;目赤惊风;虫积腹痛;疥癣;痔瘘;解巴豆毒
【用法】内服:入丸、散,或研末入胶囊,0.6-1.5g;不入汤剂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【注意】1.孕妇忌服。
2.《本草经疏》: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。
【炮制】1.净制:拣去杂质,斫成小块。
2.炒制:取芦荟块用微火炒至焦黑色。
【论述】1.《药性论》:杀小儿疳蛔。主吹鼻杀脑疳,除鼻痒。
2.《海药本草》:主小儿诸疳热。
3.《开宝本草》:主热风烦闷,胸膈间热气,明目镇心,小儿癫痫惊风,疗五疳,杀三虫及痔病疮痿。解巴豆毒。
4.《本草图经》:治湿痒,搔之有黄汁者;又治NI齿。
5.《得配本草》:散瘰疬,治惊痫,利水除肿。
6.《本草再新》:治肝火,镇肝风,清心热,解心烦,止渴生津,聪耳明目,消牙肿,解火毒。7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为峻下药,有健胃通经之效。
8.《本草经疏》:芦荟,寒能除热,苦能泄热燥湿,苦能杀虫,至苦至寒,故为除热杀虫之要药。其主热风烦闷,胸胁间热气,明目,镇心,小儿癫痫凉风,疗五疳,杀三虫者,热则生风,热能使人烦闷,热除则风热烦闷及胸膈间热气自解。凉肝故明目。除烦故镇心。小儿癫痫惊风,热所化也,五疳同为内热脾胃停滞之证;湿热痔病疮痿,亦皆湿热下客肠脏,致血凝滞之所生,故悉主之。能解巴豆毒,亦除热之力。
9.《本草汇言》:卢会,凉肝杀虫之药也。凡属肝脏为病,有热者,用之必无疑也。但味极苦,气极寒,诸苦寒药无出其右者。其功力主消不主补,因内热气强者可用,如内虚泄泻食少者禁之。
10.《本经逢原》:芦荟,入厥阴肝经及冲脉。其功专于杀虫清热。冲脉为病,逆气里急及经事不调,腹中结块上冲,与小儿疳热积滞,非此不除。同甘草为末,治头项顽癣甚效。但大苦大寒,且气甚秽恶,若胃虚少食人得之,入口便大吐逆,每致夺食泄泻,而成赢瘦怯弱者多矣。
11.《要药分剂》:近世以芦荟为更衣药,盖以其清燥涤热之功也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、斑纹芦荟、好望角芦荟的叶汁经浓缩的干燥品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loe vera L.2.Aloe vera L. var. chinensis (Haw.) Berg.
采收和储藏:种植2-3年后即可收获,将中下部生长良好的叶片分批采收。将采收的鲜叶片切口向下直放于盛器中,取基流出的液汁干燥即成。也可将叶片洗净,横切成片,加入与叶片同等量的水,煎煮2-3h,过滤,将过滤浓缩成粘稠状,倒入模型内烘干或曝晒干,即得芦荟膏。
【分布】1.原产非洲北部地区,目前于南美洲的西印度群岛广泛栽培;我国亦有栽培。
2.我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栽培。
3.分布非洲南部地区。
【毒性】芦荟注射液(每1ml含生药0.1g),分2个剂量组0.05ml/kg和0.1ml/kg肌肉注射,连续6月给于家犬。开始给药后每15天观察并测定血象、谷丙转氨酶、全血尿素氨及肌酐,并称体重。以后每月测1次。实验结束后剖解观察各主要脏器并镜检。结果均正常,未见实质性病变。高剂量及低剂量组个别犬可见局部肌肉坏死。
【性味】苦,寒。
【归经】归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用】清肝热,通便。用于便秘,小儿疳积,惊风;外治湿癣。
【用法】2~5g。外用适量,研末敷患处。
【炮制】砍成小块。
【来源】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barbadensis Miller、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属近缘植物叶的汁液浓缩干燥物。库拉索芦荟习称“老芦荟”,好望角芦荟习称“新芦荟”。
【别名】奴荟
【性味】苦,寒。
【功用】叶、芦荟膏:肝经实热头晕、头痛、耳鸣、烦躁、便秘,小儿惊痫,疳积; 叶:外用治龋齿,疖痈肿毒,烧烫伤,湿癣。 花:咳血,吐血,尿血。
【用法】叶3~5钱;芦荟膏:0.5~1钱,多入丸散剂服;外用适量,研粉敷患处。花3~5钱。
【来源】为百合科芦荟属植物芦荟Aloe vera L.或斑叶芦荟A. vera L. var. chinensis (Haw)Berg.,以叶或叶的干浸膏入药。花亦供药用。四季可采,一般鲜用,或割取叶片收集流出的液汁蒸发到适当浓度,逐渐冷却硬固,即得干浸膏。
【别名】卢会(《药性论》),讷会(《本草拾遗》),象胆、奴会(《开宝本草》),劳伟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。
【出处】《开宝本草》
【性味】苦,寒。 ①《开宝本草》:"苦,寒,无毒。" ②《本经逢原》:"苦,寒,小毒。" ③《本草再新》:"味甘淡,性寒,无毒。"
【归经】入肝、心、脾经。 ①《纲目》:"厥阴经。"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"入心、肝二经。" ③《本草经疏》:"入足厥阴、太阴二经,兼入手少阴经。" ④《本经逢原》:"入厥阴肝经及冲脉。"
【功用】清热,通便,杀虫。治热结便秘,妇女经闭,小儿惊痫,疳热虫积,癣疮,痔瘘,萎缩性鼻炎,瘰疬。 ①《药性论》:"杀小儿疳蛔。主吹鼻杀脑疳,除鼻痒。" ②《海药本草》:"主小儿诸疳热。" ③《开宝本草》:"主热风烦闷,胸膈间热气,明目镇心,小儿癫痫惊风,疗五疳,杀三虫及痔病疮瘘。解巴豆毒。" ④《本草图经》:"治湿痒,搔之有黄汁者;又治匿齿。" ⑤《得配本草》:"散瘰疬,治惊痫,利水除肿。" ⑥《本草再新》:"治肝火,镇肝风,清心热,解心烦,止渴生津,聪耳明目,消牙肿,解火毒。" ⑦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为峻下药,有健胃通经之效。"
【用法】内服:入丸、散,0.5~1.5钱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【注意】孕妇忌服。 《本草经巯》:"凡儿脾胃虚寒作泻及不思食者禁用。"
【炮制】拣去杂质,斫成小块。
【来源】为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、好望角芦荟或斑纹芦荟的叶中的液汁经浓缩的干燥品。全年可采。割取叶片,收集其流出的液汁,置锅内熬成稠膏,倾入容器,冷却凝固。
【备注】我国南方有用斑纹芦荟叶中的液汁制成芦荟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