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角霜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鹿角白霜

【出处】出自《品汇精要》

【性味】味咸、涩、性温

【归经】肾;肝经

【功用】补肾助阳;收敛止血。主肾阳不足;脾胃虚寒;食少便溏;阳痿遗精;尿频遗尿;崩漏;带下;创伤出血;疮疡久不愈合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5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知量,研末撒。

【注意】阴虚阳亢者禁服。

【炮制】鹿角霜:拣去杂质,斫成小块。鹿角霜块:将鹿角霜研成细粉,每斤加入鹿角胶2两(加水4-5倍烊化),面粉2两,拌匀压平,切成小方块,晒干。>现在所用的鹿角霜,均是提制鹿角胶后剩下的残渣(详鹿角胶条),而古代在制取鹿角霜的过程中,有不提出胶质者,也有加入其他辅料药者。
1.《圣惠方》:取鹿角嫩实处五斤,先用水煮三、五十沸。洗刷令净。即以大麻仁研取浓汁,煮角约一复时便坎,后又须刷洗锅器令净,更用真牛乳五斤炼,专青如玉色即住。
2.《卫生易简方》:以米泔浸鹿角七日令软,人急流水中浸七日去粗皮,以东流水、桑柴火煮七日,旋旋添水,入醋少许,捣成霜用。
3.《济急仙方》:用新角三对,寸截,盛于长流水浸三日,刮净,人椿实子、桑白皮、黄蜡各二两,铁锅中水煮三日夜,不可少停,水少即添汤6日足取出刮净,晒研为霜。
4.《韩氏医通》:以角之新者,寸截,囊置长流水中七日。瓦击水煮,每角一斤,人黄蜡半斤,缶口用露酒一壶掩之,别沸流水旋添,勿令下竭,桑柴火足十二时,其角坎矣,竹刀切去黑皮,取白者春细为霜。

【论述】《本草便读》:鹿角胶、鹿角霜,性味功用与鹿茸相近,但少壮衰老不同,然总不外乎血肉有情之品。能温补督脉,添精益血。如精血不足,而可受腻补,则用胶;若仅阳虚而不受滋腻者,则用霜可也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的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Cervus nippon Temminck2.Cervus.elaphus Linnaeus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1.栖于混交林、山地草原及森林近缘。
2.栖于混交林、高山的森林草原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。
2.分布于东北、西北及内蒙古等地。

摘自《中国药典》

【性味】咸,温。

【归经】归肝、肾经。

【功用】温肾助阳,收敛止血。用于脾肾阳痿,食少吐泻,白带,遗尿尿频,崩漏下血,痈疽痰核。

【用法】9~15g,先煎。

【炮制】用时捣碎。

【来源】本品为鹿角胶质的角块(熬制鹿角胶剩下的骨渣)。春、秋二季生产,将骨化角熬去胶质,取出角块,干燥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鹿角白霜(《本草蒙筌》)。

【出处】《品汇精要》

【性味】咸,温。 ①《医学入门》:"味咸,沮,无毒。" ②《医林纂要):"甘咸,温。"

【归经】入肝、肾经。

【功用】补虚,助阳。治肾阳不足,腰脊酸痛,脾胃虚寒,呕吐,食少便溏,子宫虚冷,崩漏带下。 ①《本草蒙筌》:"主治同鹿角胶,功效略缓。" ②《医学入门》:"治五劳七伤赢瘦,补肾益气,固精壮阳,强骨髓,治梦遗。" ③《本草汇言》:"收涩止痢,去妇人白带。" ④《本草新编》:"止滑泻。" ⑤《本经逢原》:"治脾胃虚寒,食少便溏,胃反呕吐。" ⑥《四川中药志》:"补中益血,止痛安胎。治折伤,痘疮不起,疔疮,疮疡肿毒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入丸、散。

【注意】阴虚阳亢者忌服。

【炮制】鹿角霜:拣去杂质,斫成小块。鹿角霜块:将鹿角霜研成细粉,每斤加入鹿角胶2两(加水4~5倍烊化),面粉2两,拌匀压平,切成小方块,晒干。

【论述】《本草便读》:"鹿角胶、鹿角霜,性味功用与鹿茸相近,但少壮衰老不同,然总不外乎血肉有情之品,能温补督脉,添精益血。如精血不足,而可受腻补,则用胶;若仅阳虚而不受滋腻者,则用霜可也。"

【来源】为鹿科动物梅花鹿马鹿角熬制鹿角胶后剩余的骨渣

【分布】主产吉林、辽宁、黑龙江、山东、北京等地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