貉肉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貉、狸
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图经》;1.《本草衍义》:貉,形如小狐,毛黄褐色。
2.《纲目》:貉,生山野间。头锐鼻尖,斑色,其毛深厚温滑,可为裘服。曰伏夜出,捕食虫物,出则HUAN随之,其性好睡,人或蓄之。

【性味】味甘;性平

【归经】肺;脾;肾经

【功用】滋补强壮;健脾消疳。主虚劳;疳积

【用法】内服:煮食,适量。

【论述】1.《本草图经》: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。
2.《医林篡要》:杀虫治疳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貉的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部分山地。穴居。洞穴多为露天,昼伏夜出,杂食性, 以小动物为食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【别名】貉

【功用】滋补强壮。主治妇女虚痨。

【用法】貉肉煮熟吃,不限量。

【来源】食肉目犬科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,以入药。

【分布】东北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出处】《本草图经》

【性味】①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 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平。"

【功用】①《本草图经》:"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。" ②《医林纂要》:"杀虫治疳。"

【来源】为犬科动物

【分布】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