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酸藤子
【出处】始载于《新华本草纲要》。
【性味】味辛;微苦;性寒
【功用】疏风清热。主感冒发热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6-15g。
【论述】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、茎:有退热作用,用于小儿发烧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野牡丹科植物顶花酸脚杆的芭、叶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edinilla assamica (C. B. Clarke) C. Chen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1250m的山谷,山坡的疏、密林中,溪边、路旁湿润的地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