糯米藤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捆仙绳、糯米莱、糯米草、米浆藤、生扯拢、筲箕藤、铁箍蔓草、玄麻根、红米藤、红饭藤、雾水葛、自消散、铁节草、土加藤、蔓苎麻根、红石薯、猪仔菜、贯线草、小铁箍、小粘药、红头带、九股牛、小拔毒散、意心藤

【出处】出自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
【性味】甘;微苦;性凉
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;健脾消积;利湿消肿;散瘀止血。主乳痈;肿毒;痢疾;消化不良;食积腹痛;甙积;带下;水肿;小便不利;痛经;跌打损伤;咳血;吐血;外伤出血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0~30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
【论述】1.《天宝本草》:治跌打伤,痒疬,诸疮痈疽发背。
2.《峨嵋药植》:根:捣烂,敷洽刀枪伤。
3.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补虚,催乳。
4.《民间常用单药汇编》增血液,健脾胃,固中养血。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。
5.《四川中药志》健脾补肾。治乳炎及小儿疳积。
6.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解毒,健脾消积,止血,治疗疮,九子疡,小儿食积胀满,外伤出血。
7.《云南中草药》接骨生肌,消炎止泻。治痢疾,痛经。
8.《福建中草药》清热凉血,消肿解毒。治吐血,湿热白带,对口疮,跌打肿痛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的带根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onostegia hirta(Bl.)Miq.[Urtica hirtaBl.;Memorialis hirta(Bl.)Wedd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,山麓水沟边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福建、河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捆仙绳(《天宝本草》),糯米菜(《峨嵋药植》),糯米草、米浆藤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生扯拢、筲箕藤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铁箍蔓草(《贵阳民间药草》),玄麻根(《四川中药志》),红米藤、红饭藤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雾水葛、自消散、铁节草(《广西中草药》),小铁箍、小粘药、红头带(《云南中草药》),红石薯、猪仔菜、贯线草(《福建中草药》),土加藤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
【出处】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

【性味】甘苦,凉。 ①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酸辛,寒,无毒。" ②《四川中药产》:"性平,味淡,无毒。" ③《福建中草药》:"甘微苦,凉。"
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,健脾,止血。治疗疮,痈肿,瘰疬,痢疾,妇女白带,小儿疳积,吐血,外伤出血。 ①《天宝本草》:"治跌打伤,痒疬,诸疮痈疽发背。" ②《峨嵋药植》:"根:捣烂,敷治刀枪伤。" ③《贵州民间方药檠》:"补虚,催乳。" ④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增血液,健脾胃,固中养血。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。" 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"健脾补肾。治乳炎及小儿疳积。" ⑥《贵州草药》:"清热解毒,健脾消积,止血。治疔疮,九子疡,小儿食积胀满,外伤出血。" ⑦《云南中草药》:"接骨生肌,消炎止泻。治痢疾,痛经。" ⑧《福建中草药》;"清热凉血,消肿解毒。治吐血,湿热白带,对口疮,跌打肿痛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2~5钱(鲜者1~3两);或炖肉。外用:捣敷。

【来源】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带根全草。全年可采。

【分布】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,山麓水沟边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产于四川、贵州、浙江等地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