蔷薇花
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
【别名】刺花、白残花、柴米米花、

【出处】出自《医林纂要》;1.陶弘景:营实即是蔷薇子, 以白花者为良。根,亦可煮酿酒,茎叶,亦可煮作饮。
2.《蜀本草》:《图经》云,蔷薇茎间多刺,蔓生,子若杜棠子,其花有百叶八出六出,或赤或白者,今所在有之。
3.《纲目》:蔷薇,野生林堑间。春抽嫩蕻,小儿掐去皮刺食之;既长则成丛似蔓,而茎硬多刺,小叶尖薄有细齿;四、五月开花,四出,黄心,有白色、粉红二者;结子成簇,生青熟红,其核有白毛,如金

【性味】苦、涩;凉

【归经】胃;大肠经

【功用】清暑,和胃,活血止血,解毒。主暑热烦渴;胃脘胀闷,吐血,衄血,口疮,痈疖,月经不调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-6g。

【注意】《纲目拾遗》:刘克中云,香烈大耗真气,虚人忌服之。

【论述】1.《医林纂要》:干之可罨金疮,去瘀生肌。
2.《纲目拾遗》:治疟,妇人郁结吐血。
3.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芳香健胃。
4.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治泄泻、下痢。
5.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清暑热,顺气和胃,解渴,止血。
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野蔷薇的花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sa multiflora Thunb.
采收和储藏:5-6月花盛开时,择晴天采集,晒干。
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路旁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

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
【别名】刺花(《纲目》),白残花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柴米米花(《江苏植药志》)。

【出处】《医林纂要》

【性味】甘,凉。 ①《药材资料汇编》:"甘,平。" ②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甘,凉。" ③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苦涩,寒。"

【功用】清暑,和胃,止血。治暑热吐血,口渴,泻痢,疟疾,刀伤出血。 ①《医林纂要》:"干之可罨金疮,去瘀生肌。" ②《纲目拾遗》:"治疟,妇人郁结吐血。" 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芳香健胃。" ④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治泄泻、下痢。" ⑤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:"清暑热,顺气和胃,解渴,止血。"
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~2钱。外用:研末撒。

【注意】《纲目拾遗》:"刘克中云,香烈大耗真气,虚人忌服之。"

【来源】为蔷薇科植物多花蔷薇花朵。5~6月花盛开时,择晴天采收,晒干。

【分布】多生于路旁、田边或丘陵地的灌木丛中,分布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、贵州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新疆等地。主产浙江、江苏等地。

【备注】除上述品种外,小果蔷薇的花在江苏亦作蔷薇花使用,其花萼背面疏生刺状毛,花柱有白毛,其他与上种同。参见"小金樱"条。

公众号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

公众号二维码

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