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性味】甘,辛,寒。
【归经】归肺、膀胱经。
【功用】清热解毒,利尿消肿。用于小便不利,淋沥涩痛,白带,尿路感染,肾炎水肿;外治疮疡肿毒,湿疹。
【用法】15~30g;外用鲜品适量,捣烂敷患处。
【炮制】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【来源】本品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(Lour.)Baill.的干燥根茎或全草。根茎秋季采挖;全草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晒干。
【别名】水木通、五路白、白水鸡、白花照水莲、天性草、田三白、白黄脚、白面姑、三点白、白叶莲。
【出处】出自《唐本草》
【性味】苦;辛;寒
【归经】肺;脾;胃;大肠经
【功用】清热利水;解毒消肿。主热淋;血淋;水肿;脚气;黄疸;痢疾;带下;痈肿疮毒;湿疹;蛇咬伤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0-30g;鲜品倍量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烂外敷,或捣汁饮。
【注意】脾胃虚寒者忌服
【炮制】本品洗净、阴干、切段、备用
【论述】1.《唐本草》:主水肿,脚气,利大小便,消痰破癖,除积聚,消疔肿。2.《本草拾遗》:捣绞汁服,令人吐逆,除胸膈热痰,亦主疟及小儿痞满。3.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。4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淋浊,利小便,消热毒。5.《广西中药志》:治妇女白带及痧气。6.《本草推陈》:治火淋,虚淋,黄疸。7.《湖南药物志》:治痢疾,蛇咬伤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地上部分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rurus chinensis(Lour.) Baill.[Spathium chinensis Lour.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以夏秋季为宜,收取地上部分,洗净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长在沟边、池塘边等近水处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河北、河南、山东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。
【毒性】萹蓄甙小鼠ipLD50为1.173g/kg小鼠ip致死量后,多于10-20min发生阵挛性惊厥致使呼吸停止而死亡。金丝桃甙对小鼠ip的LD50为0.5g/kg。
【别名】白面姑、白舌骨、塘边藕
【性味】甘、辛、寒。
【功用】清热利尿,解毒消肿。主治:尿路感染,尿路结石,肾炎水肿,白带;外用治疔疮脓肿,皮肤湿疹,毒蛇咬伤。
【用法】0.5~1两;外用适量,鲜品捣烂敷患处。
【来源】为三白草科三白草属植物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 (Lour.) Baill.,以根状茎或全草入药。根状茎于秋季采挖;全草四季均可采收,洗净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于潮湿地及进水便处。分布于中南、西南和陕西、江苏、福建等地。
【别名】水木通(《纲目拾遗》),五路白、白水鸡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水伴深乌、白面姑(《广西中兽医药植》),过塘莲(《南宁市药物志》),三点白、水牛草、水九节莲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白花莲、白叶莲(《江西民间草药验方》),一白二白(《湖南药物志》),田三白,土玉竹、白黄脚(《闽东本草》),五叶白、白桔朝、白花照水莲(《福建中草药》),天性草(《中草药治肿瘤资料选编》)。
【出处】《唐本草》
【性味】苦辛,寒。 ①《唐本草》:"味甘辛,寒,有小毒。" ②《福建中草药》:"苦辛,凉。"
【归经】归肺、膀胱经。
【功用】清利湿热,消肿,解毒。治水肿,脚气,黄疸,淋浊,带下,痈肿,疗毒。 ①《唐本草》:"主水肿,脚气,利大小便,消痰破癖,除积聚,消疔肿。" ②《本草拾遗》:"捣绞汁服,令人吐逆,除胸膈热痰,亦主疟及小儿痞满。" ③《植物名实图考》:"治筋骨及妇人调经多用之。" ④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淋浊,利小便,消热毒。" ⑤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妇女白带及痧气。" ⑥《本草推陈》:"治火淋,虚淋,黄疸。" ⑦《湖南药物志》:"治痢疾,蛇咬伤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3~6钱;或捣汁坎。外用:外用鲜品适量,捣敷或煎水洗。
【来源】为三白草科植物三白草的全草。四季均可采,洗净,晒干。7~9月采收地上部分,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长在沟旁、沼泽等低湿低湿及近水的地方。分布河北、山东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广东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四川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