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别名】佛手参、掌参(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),手儿参(《陕西中草药》),旺拉(藏名)。
【出处】《东北药植志》
【性味】甘,平。 ①《宁夏中草药手册》:"甘微苦,微寒。" ②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甘,平。" ③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性微温,味甘,无毒。"
【归经】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入肺、脾、胃经。"
【功用】补益气血,生津止渴。治肺虚咳喘,虚劳消瘦,神经衰弱,久泻,失血,带下,乳少,慢性肝炎。 ①《东北药植志》:"制成粘液,用于中毒和泻下;泡酒为强壮、强精剂。" ②《山西中药志》:"收敛止血,解毒。治久泻失血,淋病,带下。" ③《黑龙江民间中药》:"泡酒治阴痿。" ④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消瘀。治跌打损伤,积血不行。" ⑤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补血益气,生津止渴。治肺虚咳喘,虚痨羸瘦,缺乳汁。" ⑥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治慢性肝炎。" ⑦《陕西中草药》:"滋补强壮,补脾润肺,安神镇惊,益气止痛。治身体虚弱,神经衰弱,劳伤,咳嗽,气喘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O.3~1两;研末或制成糖浆或浸酒。
【注意】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外感忌服。"
【来源】为兰科植物手参和粗脉手参的块茎。春、秋采挖。去净茎叶及须根,洗净,晒干,或用开水烫过再晒干。
【分布】产东北及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河北等地。
【备注】同科植物长苞凹舌兰的块茎在陕、甘、宁、青地区亦同等入药。与手参的主要区别是:叶椭圆形或卵圆形,宽3厘米以上;苞片远比花长;花黄绿色,唇瓣2~3裂,距短囊状。
【别名】藏三七、佛手参、兰、掌参、手儿参、阴阳参。
【出处】出自《东北药植志》
【性味】甘;平
【归经】肺;脾;胃经
【功用】止咳平喘;益肾健脾;理气和血;止痛。主肺虚咳喘;虚劳消瘦;神经衰弱;肾虚腰腿酸软;阳痿;滑精;尿频;慢性肝炎;久泻;失血;带下;乳少;跌打损伤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;或浸酒。
【注意】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外感忌服。
【论述】1.《东北药植志》:制成粘液,用于中毒和泻下;泡酒为强壮、强精剂。
2.《山西中药志》:收敛止血,解毒。治久泻失血,淋病,带下。
3.《黑龙江民间中药》:泡酒治阴痿。
4.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消瘀,治跌打损伤,积血不行。
5.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补血益气,生津止渴。治肺虚咳喘,虚痨赢瘦,缺乳汁。
6.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治慢性肝炎。
7.《陕西中草药》:滋补强壮,补脾润肺,安神镇惊,益气止痛。治身体虚弱,神经衰弱,劳伤,咳嗽,气喘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手参或粗脉手参的块茎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Gymnadenia conopsea(L.)R. Br.
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采挖,洗净,用沸水烫后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1.手参生于林间草地、河谷及灌丛间。
2.粗脉手参生于高山草地或林缘潮湿肥沃处。
资源分布:1.手参分布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2.粗脉手参分布于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