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自《中药大辞典》
【别名】砂柳(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【出处】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【性味】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性平,味甘咸。" ②《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辛甘,温。"
【功用】治麻疹不透,风湿痹痛,癣。 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疏风,解表,透疹,止咳,清热解毒。"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,1~3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【来源】为柽柳科植物水柏枝的嫩枝。春、夏采收。剪取嫩枝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于水边、河滩。分布青海、甘肃、陕西、四川、西藏、山西、云南等地。
摘自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【别名】砂柳、臭红柳
【性味】辛、甘,温。
【功用】发表透疹。用于麻疹不透。
【用法】1~3钱;或适量煎水熏洗。
【来源】为怪柳科水柏枝属植物水柏枝Myricaria germanica (L.)Desv.,以幼枝入药。夏、秋采收,剪取嫩枝,晒干。
摘自《中华本草》
【别名】砂柳、臭红柳
【出处】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。
【性味】味辛;甘;性微温
【功用】解表透疹;祛风止痒。主麻疹不透;风湿痹痛;癣症
【用法】内服:煎汤3-9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
【论述】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疏风,解表,透疹,止咳,清热解毒。
【来源】药材基源:为柽柳科植物三春水柏枝的嫩枝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yricaria paniculata P.Y.Zhang et Y.J.Zhang
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两季采收,剪取嫩枝晒干。
【分布】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0-2800的山地河谷河难、河订沙地、河温滩及河谷山坡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山西、陕西、宁夏、甘肃、青海、河南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